第644章 视察(2 / 2)

请不动的,还有苏颂出马。

赵煦打开一看,然后就微笑起来:“卿用的这些数字与符号,用的很好。”

赵煦将他召回后,也特意点醒过他。

沈括,可是早就发现了,凹凸镜的奥秘。

当今世界科技成果最高,技术最顶级,同时创新最多的天文仪器。

但又怕朝臣们说闲话,也怕中书舍人不肯写敕书,还怕给事中驳回。

效果很好。

这就是元祐浑运仪!

“其上为露台,露台将设浑仪一座,以水力机轮带动,一昼夜浑仪运转一圈……浑仪之顶,可自由活动,并依可随四时观测天象……”

“朕听苏公多次称赞过爱卿!”赵煦微笑着道:“苏公言卿身具百工之长,兼数、算之理,通天文之术,知浑运之道!”

这是赵煦时隔数月,再次提及,自己要编一部旷世大典,将天下图书,编为一典。

可能需要到年底,才能拿出真正的成果。

“以朕观之,卿此书可具备入典的资格了。”

赵煦上个月了解了一下,还卡在某种瓶颈,需要技术突破。

要材料?

封桩库、左藏敞开供应。

赵煦微笑着扶起他:“卿给朕介绍一下,如今的浑运仪,已具备的功能吧?”

苏颂当即道:“回禀陛下确实如此!”

借着曹家、刘家、王家,在宋辽贸易的瓷器贸易上的东风。

定窑、汝窑还有钧窑的技术工艺,都被这些家伙从定州、汝州、均州给挖了过来。

赵煦微笑着道:“或许卿可与提举专一制造军器局沈卿谈谈,问问看,沈卿对于凹凸镜的看法……”

“而承务郎公廉,就具备一颗这样的精巧匠心。”

“其自上任以来,主持浑运仪建造,可谓披肝沥胆,勤勤恳恳。为求浑运仪功成,承务郎公廉更费半载之功,写就一卷《九章勾股测验浑天书》,为求百工能读懂,承务郎又亲自解说、传授……”

如今,沈括正在汴京城外,研究着玻璃的烧制技术。

子孙后代祭祀也将络绎不绝,百年难休。

加上,专一制造军器局内的高炉冶铁技术,也在发展。

所以沈括领导的专一制造军器局将之吞并,可谓毫无波澜。

他也懒得管。

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要人才?

天文局以及户部、太学、国子监中精通术算之道的士大夫、官员,无论什么级别都可以请过来。

在赵煦的授意下,沈括领导的专一制造军器局,在今年三月,吞并了徐州的铁监——这个铁监,就是元丰八年,发生了矿工暴动,包围了京东都路转运司官衙,吓得吴居厚翻墙跑路的那个铁监。

要工匠?

军器监、专一制造军器局、少府、太府等有司的工匠,任由挑选。

一个穿着绿袍,看上去五六十岁,身材比较矮小的官员,立刻上前跪下来拜道:“臣,管勾浑运局公廉,顿首再拜,恭问皇帝陛下圣躬万福!”

很多都是独创性的!

所以,他难免想起了一个事情,问道:“韩卿,浑仪之内所设的观天之器,卿可想好了?”

但士大夫就爱吃这个饼。

此刻的他,在苏颂的陪同下,出现在了翰林天文局内。

于是,沈括在专一制造军器局里,专门召集了一批工匠,开始研究怎么烧玻璃。

这样,他就可以少费很多心思了。

还写在自己的私人笔记中。

等元祐浑运仪完工的时候,沈括肯定是能拿出适合天文观测需要的镜片的。

韩公廉顿时激动起来,道:“臣敢不为陛下鞠躬尽瘁!”

他这样的小人物若真能青史留名,不止家族族谱得给另开一页。

毋庸置疑,这是在画饼。

“方才苏公言,卿专门写了一卷《九章勾股测验浑天书》?”赵煦问道:“不知卿可带在身边?”

但不要紧,元祐浑运仪没有个三五年,是建不好的。

即使如此,哪怕是现在的这个框架,也蕴含着大量先进的技术。

你看,这不就没有人关心粱惟简和严守懃升迁了吗?

因为出了这个事情,所以徐州铁监被罢废。

有了徐州铁监在手,沈括随之将之变成了大宋高炉冶炼技术验证基地。

提举专一制造军器局沈括……这样的大人物,是他想见就能见的吗?

在他身旁的苏颂连忙给他使了个眼色——沈存中我熟啊!

正好过两天,在陕州涑水给司马光写完神道碑、墓志铭以及行状的苏轼要回京。

而他答应过沈括,等苏轼回京就摆上一桌,叫他们两个尽弃前嫌和好如初。

到时候带上韩公廉,酒桌上几杯酒下肚,再介绍一下,这事情不就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