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一 攻城术(1 / 2)

新宋2·权柄 阿越 2150 字 6个月前

很高兴您终于翻到了这一页,现在,我们可以换一种心情来阅读这个附录了。《权柄》有一半的篇幅,在描写《新宋》世界中的激烈战争,而当您欣赏完《权柄》的战争之后,欢迎您能来到真实的宋代战争世界。

我们将分五个篇章,来向您展示一千年前的中国战场。正如您所知道的,宋代处在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上,这并非是一句空话,它表现在我们能想到的每个方面。若从战争这一方面来看,那么真正严谨的历史学者,都会承认,宋朝是冷兵器战争的最高巅峰。不过,历史是不会简单地给我们画一条泾渭分明的界线的,所以,热兵器在宋代也已经粉墨登场,并且在战场上发挥重要作用了。

毫无疑问,在冷兵器时代,城池的攻守,乃是战争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最困难者莫过于攻城,最忌讳者莫过于攻城,在一座座被围困的城池内外,往往云集着当时最先进的武器与器械,拥挤着当时代最优秀的工匠与战士……

《攻战志》,当然要从攻城术开始!

<p/><h3>战术原则</h3>

没有人愿意攻城——这是宋代攻城术的至高法则。

如果政治可以解决的话,不要选择战争,如果必须选择战争,那么不要选择攻城。不过战争从来都无法杜绝,所以攻城也不可避免。但攻城依然有所讲究。

宋代攻城,需奉行以下战术原则:

1、三个优先:优先进攻敌军必须固守的城池;优先进攻敌军一定会救援的城池;优先进攻敌军主将所在的城池。

Why:一座城池往往能吸引、牵制、乃至是消耗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兵力,而攻城方则要尽量避免分散兵力,尽量避免无谓地消耗自己的有生力量,所以要优先进攻敌军的要害部分,变被牵制为反牵制,让士兵的牺牲变得更有意义。

2、两种情况采取急攻战术:敌我势均力敌,而敌军更有强援将至,取急攻战术;敌军粮多而人少时,取急攻战术。

Why:敌我势均,而敌军援兵将至,若分兵打援则利兵力不足,为防腹背受敌,必须在敌人援军赶到之前,先攻下城池,以求各个击破,所以必须急攻。敌军粮多人少,粮多则不怕围困,人少则不利守城,避敌之长,攻敌之短,可以急攻。

3、围而不攻也是一种有效战术,特别是当我强敌弱,敌无援军;或者查明敌军粮少人多时。

Why:尽可能减少无谓的牺牲,并且降低战争的风险。

4、攻城前一定要做的两件事:(1)准备齐全攻城器械;(2)派遣间谍探查城内粮草储备。

Why:历史上,元丰年间宋军五路伐夏,宋军败于灵州城下,很大原因就是没有遵守第一条战术原则。之前的澶渊之战,辽国强攻瀛洲城,战死三万余人,伤者倍之,辽军缺少攻坚准备,只能在成外临时制造,亦是重要原因。缺少攻城器械,在冷兵时代,城池很可能便是无法攻克的堡垒。而事先派间谍查探粮草,则是决定是攻是围的重要依据。

5、攻城时的几个注意事项:(1)必须同时切断敌军粮道,扼守敌军撤退路线,形成孤城之势;(2)围城军队当部署于距城墙三百步以外;(3)主攻一面城墙时,其余三面也要同时发动佯攻;(4)严禁挖掘敌方坟墓,严禁屠杀老幼妇女,严禁纵火烧毁民居,严禁污染城外民用水源,严禁毁坏神祠佛像。

Why:(1)敌军若有补给援军,坚城将成为消耗我军战力的绞肉机;(2)城墙之外三百步,是在弓弩有效射程之外,并且这一隔离带可以有效防止间谍活动;(3)佯攻是为牵制、迷惑敌人;(4)暴行不一定会让敌方屈服,也可能激怒敌方,使敌军形成哀兵之势,并会影响我军士气、军纪。

6、攻城之后的两个战术原则:(1)所攻取城池如非地处要害、有险可守,不得分兵镇守;(2)所攻取城池若与我军控制区域较近,则须固守,以储备军资补给。

Why:(1)无选择的分兵镇守,会使我军分散,而削弱战力;(2)得到前进基地,可以节省转运费用。

7、如果敌军城池坚固,兵卒众多,援军将至,欲以坚城吸引,消耗我军有生力量,则严禁攻城。

Why:即使是必须攻下的城池,如果注定是失败的结局,也不应当攻击。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但是无数将军的惨败,却正是因为他们忘记了这件事。

<p/><h3>常用的攻城战术</h3>

攻城战术,乃是战争艺术的大展示,即使是所谓的“蚁附”这样下下等的攻城方法,也不是那么简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