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地道术</strong>
挖地道无疑是最常用的攻城战术之一,悄悄挖上一条地道,通往城内,趁夜间不备,里应外合,打开城门,地道可以让城池形同虚设。在西方某个时期,甚至出现过极端的情况——守城方可以派遣使者来查看地道是否开挖,一旦确定,便立即投降。挖掘地道是相当庞大的土方作业。宋代攻城地道之标准规格是,宽约二点五米,高约二点四米。每挖一宋尺的地道,便要用木头支架四面支起,上方的叫“罨梁”,下面的叫“横地栿”,竖于两侧地道壁的叫“排沙柱”,以防止塌方事故。
在宋代,地道攻城术已经有极大的发展,许多时候挖地道并不是为了使部队通过地道突袭城内,而是通过地道对城墙地基进行破坏,当地道挖到城墙地基之下时,便在其中堆集木柴,纵火焚烧,使地基松动,导致城墙坍塌。
在古代中国,守城方对于地道术是非常警惕的,所以,到了宋代,出现挖掘地道的专用车辆——“头车”。头车有着复杂的结构,并且在宋代第一次装上了轮子,增加了机动性,又增加了前面的屏风牌,对工兵提供全方位的掩护,车顶甚至可以防御炮石与燃烧性武器攻击。除非出城进行攻击,否则守城方很难威胁到头车。所以,当使用头车之时,攻城方往往是光明正大地在守城方的眼皮底下进行着地道作业。这样做当然不是为了炫耀,而是因为在采用地道术攻城时,多节省的任何一点距离,都是很重要的。
不过,在宋代的实战中,应用得最多的,却是头车的简化版,或者说是“头车”的增强版——“鹅车洞子”,又叫“尖头木驴”。头车有十对轮子,尖头木驴只有六个轮子;头车可以载三十名乘员,而尖头木驴只能载十名。它车顶的斜度很大,车脊是较坚固的大木,在历史上,尖头木驴害怕火攻,但在宋代,它又做了改进,车的尖顶用生铁外裹,内部则是湿毡,增加了对火攻的抵御力。尖头木驴在各项防御指标上,显然是不如头车的,但是它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结构简单,成本较低,而且更为灵活。
<strong>土山术</strong>
土山术也是一种常用攻城战术,其目的在于抵消城内居高临下之优势,直接威胁城内目标。但在冷兵器时代,双方的有效射程是对等的,所以堆土山也是一件危险的工作。运土的士兵必须用生牛皮做成小屋,用来躲避城中的打击。往往挖地道的土,运出来后,便用来堆土山。
与土山功能相近的,还有望楼与巢车。不过这二者的目的,主要是用来侦察城中敌军调动情况,与土山各有侧重。望楼高约二十五点四米,观察者称为“望子”,望子借助叉手木攀爬至顶上小屋中,手持白旗,采用简单旗语联系。无敌情则卷起旗子,敌军进攻则张开旗子,敌军靠近则将旗杆横置,敌人退走则缓缓举旗。望楼加上四轮车座,便成望楼车。
巢车实际是望楼车的改进版,它有八轮车座,双竿支撑,竿的高度可以根据城墙高度而不同,但一般会高过宋代城墙的高度(约十五点六五米),观察用的吊舱采用生牛皮防护,由双竿顶上的辘轳举起。
<strong>火攻术</strong>
攻城火攻,大都为辅助攻城之法,约有三种方法。一是配合地道术进行火攻;一是在蚁附攻城之时,使用“火车”对城门进行火攻;一是用“雀杏法”对城内进行火攻。“火车”的车中是一个炉子,炉子上面是一个盛满油的大铁锅,用火将油煮沸,四面堆满木柴,推到城门楼下纵火,敌人不知有油,必然用水浇灭,结果反助使火势越盛。
雀杏法是将杏子掏成中空,填上易燃的艾蒿。设法捕捉敌城中雀鸟数十只以上,将杏缠在鸟腿上,黄昏时点火,放鸟回巢,引起城内火灾。
除此之外,还有行烟之术。攻城超过十天,可准备易燃的干草或薪束约一万束,一束以人力能够背负为准,至城的上风处,以干草为中心,周围堆上湿草,点燃烧出浓烟,可以熏逐城上守军,配合攻城。但点火处不可离城太远,须防守军攻击。
类似的还有尘车。这是一种配备专用吹石灰装置的车,二三十辆车在远程武器的掩护下,同时逼进城边,向守城士兵鼓吹石灰,迫使其不能正常作战,借此掩护云梯部队攻城。
<strong>蚁附术</strong>
虽然蚁附术因为伤亡太大,是最下等的攻城之术,但是它却也是最常用的攻城术,地道术耗时太多,而且受制地形,并且可能被敌人反制;土山术与火攻术只能成为辅助攻击方法;当这些方法失效或者不能使用后,倘若又无法在计谋层面解决问题,便只得采用蚁附术。但是,像辽军在瀛洲城下命令奚族士兵每人背块木板攻城那样的蚁附术,依然是下等与原始的。毕竟在宋代,器械的改进,早已经让蚁附术增添了很多技术含量。
对付护城河怎么办?丢沙袋填平吗?不,太笨了。我们有壕桥和填壕车。壕桥应用了销轴,辘轳等机械装置,它的前端有两个用来固定的小轮,可以深陷入对岸的土中。它宽一丈五,八具壕桥同时使用,可以迅速架起一道宽度超过三十七米的大桥。如果护城河太宽了,还可以使用折叠桥。最重要的是,壕桥可以就地取材制造。
过了护城河,爬城墙怎么办?当然是云梯。在云梯作业之前,先用炮队打击城墙敌人,借助火攻行烟之术,削弱敌人,然后大量的云梯一拥而上,这就是所谓的“蚁附”了。而宋代云梯的种类,至少便有九种之多。其中有构造简单的飞梯、竹飞梯、蹑头飞梯,但伴随着这些飞梯的,往往便是惨重的伤亡。
而宋人研发的重型云梯,则可以有效减少部队在攀墙前的伤亡。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折叠式重型云梯,它是车型设计,可以迅速抵达城墙之下;二节折叠梯设计,可以缩短架梯的时间;并且,车的四面裹上生牛皮,可以在攀墙之前保护攻城士兵,具备一定的防护能力。
当士兵们开始攀爬云梯之后,是否就只能直面守城者的矢石了呢?不,我们还有木幔,一种机动式的屏障,它会在蚁附攻城之时,设法挡在城堞与攻城的士兵中间。
<strong>水攻术</strong>
水攻术是一种历史悠久、行之有效,但同时受到自然条件局限的攻城战术。实施水攻术之前,必须先借助测绘工具测量水源高低,确定水源高于将要实施水攻的地区,才可以采取水攻术。为将者若不重视此术,便可能像五路伐夏时灵州城下的宋军一样,被守城方用水攻击败。
好了,到这裏为止,我们便基本上了解了宋代的攻城术,我们也可以发现,攻城的战术总体来说并不是很多,在下一册,我们还会发现很多攻城术都被守城术成功克制了。历史上宋辽夏三国之间的平衡,究竟有多大因素是由于城池攻防体系的成熟呢?历史学者没有给出过明确的答案,不过这却也是一个令人着迷的问题。
在以后的《新宋》世界中,您还会继续发现这些战术在战争中的运用。总之,如果您不觉得枯燥的话,下一次,我们将翻开《攻战志》的下一章——《守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