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四 野战术(下)(2 / 2)

新宋2·权柄 阿越 2544 字 3个月前

当随时可能遭遇敌人时,枢密院要求每个有独立作战能力的行军单位,按行军方阵行进。这种行军方阵是将全单位分成四个部分,每部分又分成四纵队,以两支作战部队“战锋队”以纵队居于两翼,而以两支“辎重队”以纵队居于中间。四部队依次行进,一旦遇敌,第一部分的两纵列战锋队,左侧者左转居第一排,右侧者右转居第二排,辎重队也以此原则分别居第三排、第四排,迅速转换成横队,组成战斗方阵的正面。而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的右侧战锋队与辎重队,则构成方阵的右面;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的左侧战锋队与辎重队,相应的构成方阵的左面;第四部分则转换成方阵的后面。

至于战鼓,是和旗帜一起配合使用的指挥工具。枢密院对此有明确的规定:行军时,听到前军或后军鼓响,中腰抽兵支援;中腰鼓响,由前军抽兵支援。

<strong>3、行军速度与补给</strong>

宋军标准的行军速度,要求是每日六十宋里。每走十里,全军停整休息;三十里吃干粮,六十里扎营。在11世纪,这应当是一个不错的行军速度,但在实际作战中,很少有部队能保证平均日行六十宋里的行军速度。我们知道,19世纪普军在长途行军时,每日只能保证行军约15公里,常行军也不超过23公里。如果是连续行军,每日走六十宋里,其实可以视为是强行军了。在中国古代,一般的行军标准是日行三十里。

将普通人个人的行走速度与军队的行军速度进行类比是荒谬的,因为二者的劳累程度不可以同日而语。以宋军为例,传统上的每人自带干粮三斗,是不可能的事情,宋军一般的要求是士兵自带干粮一斗,粗略换算,每人就大约接近六公斤的负重!而这仅仅够五日食用。

所以宋军在传统上,必须要求辎重部队与补给部队随大军前行。而因为道路与运输手段的原因,转运之困难,更会拖累军队行进的步伐。我们几乎可以确信,大宋枢密院提出来的标准,最多只适用于宽阔的乎原地区。

在这裏还必须强调,连续行军对牲畜、车辆、人员的损害,都是非常大的。在中古以前的战争中,假设有位将军连续行军超过两个月,而他麾下的军队没有因为病号,掉队损失超过三分之一,那么我们有理由将其视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军事天才。

<strong>4、其余注意事项</strong>

下面随便罗列大宋枢密院指出的一些行军中的注意事项:

(1)向导很重要,前方须有斥候随时报告道路情况;

(2)途经高处时,须令三五个骑兵踏高四顾,以防不测;

(3)辎重要安排在阵中,以防敌军焚掠;

(4)军队通过,方圆三里之内,要禁绝行人;

(5)无法布阵通行的狭隘山路,部队要紧密相联,以枪旗弩弓居于两侧,缓缓通过;

(6)盛夏途经草深无际之处,须结方阵而行;

(7)进入敌境,无论是桥梁还是要道,都要先行试探,才能通过;

(8)进入敌境,骑兵除战具外不得有任何其他负重;步军除战具外,负重不得超过十宋斤。

<p/><h3>(二)扎营</h3>

扎营与行军往往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

宋军扎营,从形制上来说,主要有所谓的方营法与偃月营法之别。方营法适用于宽阔平原,偃月营法适用于背险列营。

而从扎营的方法来说,则又有九种。

如果军队并不久驻,只是临时扎营,一般采用立枪营法、栊枪营法、车营法、拒马营法、绳营法;若军队久驻,则可以采用柴营法、掘壕营法、城营法、木栅营法。

因为篇幅的关系,这九种扎营的方法,我们不再一一介绍。总之,宋军扎营有以下几个原则:境内扎营时,不得靠近城市及田地,须离城市十里以外,以避免扰民;尽量选择两旁有草泽泉水,背靠山险,面向平地,可以采樵伐木的地方扎营;原则上,扎营要居高临下,并且不惧敌人的火攻与水攻。

<p/><h3>(三)谍报</h3>

在战争中,间谍之重要毋庸置疑。但即使在宋代,用间的方式,依然还比较落后。像小说中职方馆那样的机构,在历史上是并不存在的。只有皇城司部分承担了内外安全之责。皇城司远不成熟,而且其主要探事职能,更接近于一个早期的对内特务机构。宋军对间谍的作用虽然重视,刺探敌情,策反、离间、反间,无所不用其极,但主要还是依赖于边境的“率臣”们各自为战。

当然,宋军的谍报系统,也出现了一些让人惊喜的亮点。

因为在间谍战上吃尽苦头,甚至直接导致几次军事上的失利,在反间谍领域,宋朝中央政府曾经公开悬赏,捕捉元昊的间谍,最高赏额一度达到一百万文,并且对包庇者处以严刑峻法。而另一方面,宋廷开始由中央政府出资,鼓励边境率臣向西夏派遣间谍。这无疑是令人鼓舞的进步。

此外,在技术上,出现了“字验”法与明矾水的应用。用明矾水写字晾干,浸水后可以现出字迹,此种技术最迟在宋代已得到应用,但其意义远不能与“字验法”相提并论。宋军所使用的“字验法”,实际上是一种暗语传递,它是事先约好某诗中的某个字代表何种意义,在传递军情之时,即使是传递情报者,也不能知道军情的内容,可以有效地防止泄密。

不过,总体而言,宋军在谍报方面,比他的主要对手表现要差,这一点也是不用怀疑的。他们往往只是在吃了苦头之后,才开始学会进步,可进步的程度,真是让人不敢恭维。

好了,《攻战志》到这裏就算全部结束了。要完完全全介绍宋军是如何运转的,这么简单的《攻战志》,看来是不太可能做到了,比如我们甚至没有来得及介绍宋军与唐军在对弩兵使用上的重大区别。但是,不管怎么样,希望这五篇《攻战志》,没有浪费大家的时间。至少我们应当知道,宋军的战斗力,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