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成败,很多时候是由细节决定的。所以,在战斗中,除了结阵作战以外,军队的行军、扎营、谍报,这些战术上的细节,往往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抓住敌人在这些细节上犯下的错误,甚至设计诱使敌人在这些细节上犯错是打开胜利之门的一把钥匙。
在《攻战志》的最后一节中,我们要介绍的,便是宋军在这些细节方面的一些战术规定。因为篇幅所限,我们的重点将放在“行军”这一部分上。
<p/><h3>(一)行军</h3>
在战斗中,行军是一门大学问。如果是由不懂用兵的人来带兵,其实根本不需要等到两军交锋,军队一旦出兵,灾难就已经开始。而且,他们统率的兵力越多,灾难就越彻底。将一支军队从一个地点转移到另一个地点,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敌境内或者战场附近就不用说了,即使是在己方境内行军,也会迷路、掉队、混乱、疲惫、速度缓慢……在军队接近敌人时,因为行军导致的编制混乱,队伍脱节,将士疲惫不堪,士气低落,最后无法形成战斗力,被敌人一击即渍,在战争史上是很常见的事情。
所以,行军有度,素来为中外用兵家所重视。
而在实际战斗中,根据侧重点的不同,对行军也有不同的要求。有时候,行军主要侧重于要求军队能够编制完整、舒适地到达目的地集结,尽量不要在行军过程中损失本来可以使用的力量;而另一些时候,行军最重要的就是要求部队能够按时达到某一地点集结。侧重点不同,对行军的具体要求当然也会有所区别,不可生搬硬套。
但不论是哪一种行军,有些东西却是共通的。
<strong>1、分割部队</strong>
军队人数越少,越方便行军。
假设你统率的是十万人的大军,那么我们首先可以确信一点,你不可能要求这支十万大军在同一天到达你的目的地。然后我们会发现,如果你不分割你的部队,而让他们排成纵队行军,那么这支十万人的大军很快将会令你抓狂,它的行军速度将异常缓慢,而且无论你平时怎么样训练有素,无论怎么样精锐,它都很快会被疲劳和混乱包围。
所以,大宋枢密院的笫一个要求是很明确的。
在行军时,先切割你的部队。
宋军在行军时,在原则上被要求分成以下的部分,依次序行进:
首先出动的,是先锋将的部队;接下来是策先锋将的部队,左助将统领的前军部队,中军,右助将统领的后军部队,策殿后将的部队;最后是殿后将的部队。
整支军队,将被分成七部分,每部分都是以马军在前,步军在后的队列行进。
当然,这种分割方法只是一个指导原则。因为首先必须确保分割的每一个部分都可以独立形成有效战斗力,而这又必须根据敌我兵力的实际情况进行配置,所以无法做出生硬的规定。唐代名将李靖主张,大将出征,以两万人为基本战略单位(其中一万四千人为作战部队,六千人为守衞辎重部队),行军时少则一千八百五十人,即可以构成一个独立作战单位。
但在宋代,这个情况更加复杂。
宋军编制由“厢=10军=50指挥=250都”组成。最小的战术单位是“指挥”。一般来说,一个步军指挥大约是500人。在理论上,“厢”有二万五千兵力,可以构成基本战略单位。但在实际上,到《新宋》所描写的时代以前,也就是英宗在位的时候,厢一级编制已经名存实亡,厢都指挥使成为将领的一种名誉性加衔。而“军”一级编制也十分混乱,理论上的一军由5指挥构成,2500人编制,在实际上,可能扩充到10指挥甚至是20指挥,而军下又分军,有时候析成上下军,有时候甚至析成上下、左右四军。以20指挥而论,这样的一军,实际兵力就达一万人,几乎可以成为一个基本战略单位。
这种编制上的混乱,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是对宋朝为了防止武将擅权,而无视战争规律,积极削弱“厢”这一战略编制的反动。
而这也是小说中进行军制改革,重新整理宋军编制的历史背景。
在这裏,我们顺便说说宋军积极推行的极为超前的“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策略。宋军平时驻扎、训练都以指挥为单位,调动作战时,便从各地抽调若干指挥集结,交由统兵官指挥。所谓的“将不知兵,兵不知将”,指的便是统兵官对各指挥的战斗力缺少了解,和各指挥的指挥使之间相互也缺少了解。
尽管历史学者们对这个策略经常横加指责,但其实,这种原则本来是没有问题的。它的问题仅仅出在指挥这一作战单位实在太小了,在规模稍大一点的战斗中,难以承担独立作战的任务。所以,历史上,王安石的“将兵法”推出了“将——部——队”这一全新的编制体系。“将兵法”最大的意义,并非是它取代了更戍法,而是它对宋军编制的革命性改变。以蔡延庆任泾原经略安抚使时推行的将兵法为例“部”这一最小战术单位,辖25队1250人,几乎已经可以独立作战。而每“将”由四部组成,达到五千人。当调动作战时,统兵将官指挥的,是许多“将”这样的有能力独立作战的单位。
这样的改变被证明效果显着。其实早在仁宗时代,文彦博和范仲淹就曾经在西北进行过类似的局部改革,当时的事实即已证明,每将两三千人的规椟,以此为独立作战单位,就可以大幅提升军队的战斗力。
《新宋》中的整编禁军编制,按“军——营——指挥——都”四级组成,表面上变化不大,但实际上却是对症下药,指挥是最小的战术单位,营则可以承担较大规模战斗中独立作战的任务,军可以构成基本战略单位。细心的读者一定早已经注意到,小说中禁军往往是以营为最小单位驻扎、调动的,而不是如历史上一样,以指挥为最小单位驻扎、调动。
不过虽然小说中的编制参考了许多历史经验,但也不能保证这种编制一定是完美的。毕竟,宋军也一直在摸索,究竟多少兵力可以构成最恰当的独立作战单位,也许宋军也一直没有得到完美的答案。
所以,在行军时要如何分割部队,并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定。大概来说,兵力越多,就越要谨慎分割部队,兵力越少,就越不需要分割部队,也不用害怕行军中的分散。
<strong>2、队列与旗帜、战鼓</strong>
行军时为了保持秩序与应付突发状况,队列与旗帜至关重要。古罗马人深知这一点,他们行军时最小的单位,一般是百人队。每个百人队各有自己的旗帜,旗帜上标有字母,除此以外,从百夫长到千夫长,每个队长的头盔上,都醒目地标着他们的号码,士兵们的盾牌上甚至会刻着他所在行列的号码和他所在行列中的点数的数码。这样,一旦遇到突发状况,只要旗帜立定,士兵们很快就能找到自己在队列中的位置。
现在已经不可能知道宋军是不是如罗马人一样,精细到给每个士兵都标出过他们的位置。但是我们还是知道,宋军行军时最小的单位,是五十人队。在历史上,熙丰变法之前,这是宋军中“都”的单位;将兵法推行后,是“队”的单位;在《新宋》中军制改革后,是“大什”这一单位。每五十人队有一面自己的旗帜,行军时,士兵们跟着自己所在队的旗帜前进、休息、列队。考虑到汉字的繁复与识字率的问题,宋军各队的旗帜乃至各指挥的旗帜,主要通过颜色的不同来辨别,也允许在旗帜上画上各种禽兽,总之这并无一定之规,目的只是方便士兵在战场上迅速找到自己所属的队列。
五十人队以上,各级作战单位也都有自己的旗帜。统兵大军总建五方五色旗指挥,以黄旗标识中军。
行军时的队列,若道路较为狭窄,以五十人为行军单位,分单位通过;若道路宽阔,允许五队,即二百五十人并行通过。辎重部队则跟在作战部队的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