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2 / 2)

新宋3·燕云 阿越 3327 字 3个月前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辽国的即将南侵,石越也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要求对辽国强硬,甚至要求北伐,几乎可以肯定是没有王安石压制以后,新党将首先发难的目标。这是他们不满已久的事情。

如果辽军南下——虽然这仍然会成为一个被攻击的口实,新党一定会痛骂这是司马光与他长期的对辽绥靖、软弱的结果——但反正都到了那种情况,也没什么好在乎的了。

聊足安慰的是,至少这些新党官员到时候应该都会是主战派。

可是,石越却丝毫没有办法感到庆幸。

他脑子里不断浮现的,是王安石写给他的一封遗信。

可能王安石事先有所预感,也可能只是这个年纪的人未雨绸缪,总之,王安石预先留了四封书札,一封是遗表,一封是给司马光的,一封是给石越的,还有一封给家人安排后事的。

写给石越的这封信中,王安石只说了一件事情。

“……惟愿公等努力,使朝廷三十年不削藩……”

使朝廷三十年不削藩!

这就是王安石在死前,对他的拜托。

石越只要一想到这句话,脑子里就会冒出熙宁三年的九月,在迩英殿第一次见到王安石的情形,他甚至还记得王安石紫袍上的那块不显眼的油渍……

他也还能清楚地记得七年前,当他请王安石去杭州时,王安石对他说的话——“火坑我是不怕的!”

他脑海里,这两幅画面,不断地交替浮现。

使朝廷三十年不削藩!

休说这也是石越自己的理想,便算只是王安石自己的,石越也断不能辜负。

此时此刻,石越才深深地觉得,失去王安石,对于他,对于大宋,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尽管不太喜欢王安石,但高太后还是以最高的礼节,下旨罢朝三日,以示哀悼。除了派出韩忠彦亲临吊丧外,还赐给王旁十万贯交钞,作为治丧之用,又特别吩咐不遣内侍监护葬事<span class="notetext" data-note="宋时风气,大臣近戚死后,例遣内侍监护葬事,称为“敕葬”。敕葬最初为一种荣耀,但是因为丧葬之事全部听监护官处置,结果虽然有皇帝的敕葬财物,但监护官往往不计费用,最终仍然导致死者家属无力承受,甚至多有破产者。当时有谚语说:“宣医纳命,敕葬破家”,大臣近戚对此无不避之惟恐不及。"/>。此外,议谥、追赠、陪祀高宗,还有王安石子侄的荫封……无一不是极尽荣宠。甚至太常寺与礼部已经开始在议论,要将王安石配享孔庙——此事或者还将会争论,但是最起码会入祀先贤祠。

而遵照王安石的遗嘱,他的灵柩,将运往金陵,与他的长子王雱葬在一处。船只车马,皆已经准备就绪,王安石的灵柩,将只在宝相寺停放七天,然后,就会永远地离开这座城市。

说不清楚是什么原因,石越并不是很想去面对王安石的灵柩,但是他知道,他是必须去那里的。就像是演戏一样,他去那里,不是给王安石看,也不是为了安慰他的家人,而是给更多的人看。

他磨磨蹭蹭地拖了好一会儿,终于,还是吩咐亲随准备马匹。自从让侍剑做了石府的管家后,石越身边的亲随、护衞就不断地更换,很少有能追随他三年以上的人,因此也没有他特别信任的人。亲随现在都是侍剑帮他挑的,大多是依附石府或者桑家的客户佃农的子弟,护衞则是高太后派来的班直侍衞。

绍圣以后,高太后在宰相制度上做了两件事,一是将左右仆射改为左右丞相,在名号上加以尊重,但实际上绍圣朝的左右丞相,与西汉的丞相,不可同日而语,根本没有开府辟官的权力。

另一件事,就是下旨从殿前侍衞班中,派出班直侍衞,给两府宰执充当护衞随从,这些班直侍衞两年一轮换,完全是官派的差遣。

虽然这给人联想,但石越倒并不介意。也许高太后别有用意,但这的确也是一种恩宠。因为宰执们的护衞,原本就应该是禁兵厢军,升到班直侍衞,没有什么不妥,以宋朝宰执的威严,差使班直侍衞与差使禁军厢军,其实没有任何区别——兵部尚书章惇的侍衞不过顶撞了他一句,当场便被章惇援引军中“阶级之法”给斩了,连衞尉寺都不送,事后高太后反而下旨褒扬章惇,被他杀了的侍衞的家属不仅没有抚恤,还成了罪人家属。此事之后,好长一段时间,石越的十几名护衞见着他就战战兢兢,说话声音也不敢太大。

惟一不便的是轮换制度,虽然石越大可对这些侍衞不闻不问,但隔两年就要与新面孔打交道,仍然是一件麻烦事。不过这个制度高太后看起来也没有认真执行的意思,韩维、司马光在议事时提了一句,他们两人的侍衞就一直没有换过。所以,石越甚至都觉得自己的那一点点怀疑也是想得太多了,只有潘照临对此嗤之以鼻。但不论如何,石越并不想试着去请求自己的护衞也不要轮换。

这样,他就必须忍受些许的别扭。

他的侍衞对他尊重有加,绝不会违逆他的命令,但是彼此之间,没有任何亲近信任的感觉。而那些亲随做事也不够机灵,没有谁能如侍剑一样,事先就想到他要做的事,安排得妥妥帖帖。汴京一带的人,虽然聪明机灵,但却不太老实,让人无法放心,从桑家蜀中老家找来的人,却往往连言语都不太通。

也许是自己太挑剔了。石越偶尔也会这样反省,但那种别扭始终存在,无法消散。

石府的下人,实际上却比石越想的要能干得多。马匹很快就准备好了,每个人都换上了更加合适的衣服,一切都妥妥当当,没任何毛病可挑。

这让石越再也没有拖延的理由。

宝相寺位于瓮市子的西边,始建于后唐长兴元年,因为寺内的慈尊阁内有一尊弥勒佛大像,因此开封府的老百姓便称它“大佛寺”。在这寺内,还有五百罗汉像,以及始建于仁宗时,至熙宁年间才竣工的高达二百二十尺的感慈塔两处闻名遐迩的名胜。

石越知道宝相寺,也是因为这感慈塔,当年司马光曾经写过札子,请求罢修此塔。而主持修筑感慈塔的人,石越也不陌生,那是熙宁年间将作监最着名的木匠之一杨琰,此人是大宋朝许多水利工程的实际主持者,石越还曾经咨询过他的意见。当年曾经有人献策,请求重新考虑太宗年间的一项运河修筑工程,那项工程的目的旨在沟通惠民河与白河,从而通过襄阳水路,使得从汴京的惠民河坐船,可以不走陆路,直接南下,抵达长江!这条运河的长度不过区区百余里,若能建成,即使耗费再大的人力物力,也是值得的,但是其中却有无法攻克的技术困难,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因为火药的成熟,这些年来不断被应用于修路与开山等公共工程中,有人便想到过去无法挖开的大山,是否可以用火药来炸开,于是又重提此项工程。这件事最终因为杨琰的坚决反对而作罢。但也因为有了这些渊源,石越虽然以前从未来过这宝相寺,却也知道了这座感慈塔。

而这宝相寺在开封府,大约也就是比分别为左右街僧寺首领的大相国寺与开宝寺,以及建国初重建的太平兴国寺要稍逊一些。其形势制度、剞劂丹青,亦可称得上是壮丽梵宫。

石越远远地便听到洪亮整齐的梵音从宝相寺方向传来,他知道这是高太后调集了上千僧人到宝相寺做道场,此事司马光虽然不以为然,但是王安石本人也信佛,而高太后实际上也是信佛的,因此也无法多说什么。石越原本对此无可无不可,但此时听到这声彻数里的梵音在耳边缭绕,开始尚不觉得什么,然而听得一阵后,虽然他全然听不懂那梵音唱得是什么,但是渐渐竟也能感觉到那声音里的悲悯与抚慰,心情竟奇妙地变得平静。

他在心裏认同了高太后的这种安排。在这样的环境中,与王安石道别,的确能让人多出一些从容。这对许多人都是必要的。

但这种平静却并没有维持多久,到了宝相寺附近,石越惊讶地发现,整个寺庙周围,隔着两条街起,便已经戒了严,街面上到处都是禁军与开封府的逻卒。

这可不是安排的一部分。

石越在街外面勒住马,皱了皱眉头:“去问问,怎么回事?”

“是。”一个亲随应了一声,翻身下马,小跑着过去,拉住一个逻卒打扮的人,嘀嘀咕咕地打听着。没多久,这个亲随便又跑了回来,到石越马前,低声禀道:“禀相公,圣驾在此。”

“你说什么?”石越惊得差点从马上掉下来。

“相公,那个逻卒说,是皇上来了……”

“太皇太后与皇上来了?”石越忍不住又问了一句,这几年,凡是要面见外臣之时,高太后与小皇帝总是寸步不离的,连经筵高太后也会在旁边旁听。他仍然是不太敢相信——他才不相信高太后会亲自来吊唁。

“那逻卒没有提太皇太后,他说是皇上来了,护驾的是武城侯与阳信侯。”

石越张了张嘴,但是终于没有“啊”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