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深深鞠了个躬,说道:“闻先生之计,刘季茅塞顿开,先生请受俺一拜。”
张良忙道:“沛公之礼,子房愧不敢当。”心中却只想:“沛公殆天授也!这么快便领悟了我那不争二字的含义。他竟能忍得一时之羞辱,甘心臣服于各路诸侯,这般人物必能成大器。”
张良来沛县之前,自然为刘邦的未来作了一番策划。这不争之计,便是张良为他想出的最好策略。原来还担心刘邦心高气傲接受不了,想不到他竟欣然受教。
如此一个能虚心受教又能忍辱负重的英雄,不正是自己要施展学自《太公阴策》无数计谋扶植的对象么?
张良只觉这沛县一行没有白来。
※※※
这一边刘邦得了张良,又得陇望蜀,问道:“与先生同来的利苍将军,不知先生可能说得此人来投俺刘季?”
张良却沉吟不能回答。那利苍虽一路与自己同行,他的目的是找一个能容下天下儒生的主公。这刘邦能不能对他胃口,自己还不能做主。
真是说曹操曹操到,有小僮来报,说利苍将军来访,正在门外。张良便道:“快请他进来。”
不多久,只见利苍肩负一包裹,背上背了一把长剑,走到凉亭。看他打扮,似是一副即将远行的模样。
刘邦率先站了起来,呵呵笑道:“我们刚提到将军,将军便来了,真是巧啊。”
谁知利苍看也不看刘邦,一径走到张良身前,说道:“子房先生,吾今欲离开沛县,特向先生辞行。”
刘邦闻言,瞬时心凉了半截。
张良惑道:“利将军刚刚来此,为何匆匆要走?”
利苍摇了摇头,说道:“沛公对我儒生无礼,看来利某错来沛县了。”
原来利苍到了刘邦为他安排的精舍中,便问下人刘邦如何对待儒生。下人便笑嘻嘻谈起刘邦羞辱儒生的“趣事”。
那无耻的刘邦在沛县黑白两道上混时,与儒生一向不对路。成了“沛公”之后,这性格也改不了。平常和人说话时,只要讲到儒者,他都不屑地破口大骂“竖儒”。有不少戴儒冠而来求见的宾客,刘邦经常恶作剧地请他解下儒冠,然后大声说,这种帽子用来撒尿最合适。这些读书人无不觉得深受侮辱,俱不欢而退。
利苍一听之下,义愤填膺,立刻便欲离开沛县。只是张良与他同来,临行之前,他便欲找张良辞行。
张良听了利苍之言,转头望向刘邦,问道:“沛公为何要羞辱儒生呢?”
刘邦此时方知利苍来自儒门,心中正后悔不迭自己对儒生的无礼,令自己错失这位绝世高手。便讪讪讲出一番歪理。
刘邦道:“这些儒生多是从齐鲁而来。齐王田儋对儒生甚是礼遇,朝中儒士济济。若这帮儒生有真才实学,何必舍近求远来投俺弱旅。俺料那些人必是无什么本事,来找俺刘季混饭吃的,故而羞辱与他们。若有似利将军这般人物,俺早就盛情接待,留下他为俺所用了。”
张良听得明白,利苍也听得明白。原来刘邦并不是存心羞辱儒生,只是那些人没本事罢了。
张良便道:“利将军出自儒门,可知你儒门中何人有真才实学能助沛公。可否引荐一二,以正你儒门之名。”
这招叫连消带打,既消利苍之怒不漏痕迹,又要利苍为刘邦引荐人才。这番急智,也只有张良才有。
利苍听了刘邦一番告白,气早消了大半。只想找来一个有本事的同门,为众儒生争口气。
随即想到一人,那便是又投到纵横家门下的儒生陆贾。
※※※
战国年代百家争鸣,改换门庭兼学多家者比比皆是。那着名的法学大家韩非子,本师从于儒家大师荀况,后来摇身一变,成了法家的领军人物。
陆贾本是楚人,身材高大雄伟、颇有威仪。他曾游学齐鲁,学于利苍的师傅儒家大师子都,与利苍相识。学艺有成后又投到纵横家鬼谷悬策门下,学习诡辩之术。
利苍逃亡沛县隐居时,偶与陆贾在街市相遇。二人久别重逢,少不得把酒相谈。利苍得知,那陆贾便居住在与泗水郡比邻的九江郡,因省亲来到沛县。
今听张良提起要自己为沛公刘邦寻觅一个有本事的同门,以正儒家之名,立马便想到了陆贾。
与陆贾同在子都门下,那陆贾的学问利苍自是清楚。他又从鬼谷悬策处学得一身纵横捭阖的诡辩之术,还怕这刘邦瞧不上眼?
于是利苍便云,要去九江寻访陆贾,说得此人来沛县为沛公所用。
刘邦还不知道陆贾是何许人物,萧何在鬼谷道场做了多年的管家,如何不知。一听大喜,说道:“若能说得陆贾来投,实是沛县之幸。萧某与陆贾有旧,这便修书一封与利将军带上。”
看萧何这副欢喜的模样,刘邦不问也知道,那陆贾必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这年头天下纷争,纵横家的高弟都成了抢手货,各路诸侯无不争相延揽。他这一个小小的沛县之主,还怕人家看不上眼呢。
那萧何“刷刷刷”提笔就写下一信。利苍得了萧何书信,便欲起行。萧何说道:“利将军此去九江,必有路途花费。沛公,你可不能让利将军白白为你办事喔。”刘邦会意,令人捧来百金赠与利苍。利苍身上的钱财均在云梦山送给了韩淮楚,确实囊中窘迫。见到那金子也不客气,笑纳了。
于是利苍上路,离开沛县南下九江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