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西路大军攻打陈城的战役历时半月,打得异常惨烈。
项羽一路上节节胜利,连克蕲县,酂县,柘县。这三县均是张楚故地,楚人蜂拥而来投奔义军,项羽打到陈城时,兵力已发展到八万。
被亚父范增一通教训后,项羽这一路倒也安静,没有再干出屠城这等暴行。
每到闲暇时,项羽便来到佳人虞芷雅的帐中,向她学习读书。虞芷雅学识渊博,诸子百家典籍均有涉猎,但教给项羽的书却只是墨家的典籍。她只希望以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将项羽潜移默化,变成一个有一腔博爱思想,能伸大义于天下的大英雄。
每每项羽听到虞芷雅用娓娓动人的声音念诵经书,便像一个好学生一般聚精会神,那样子要多乖就有多乖。亚父范增从旁路过,心中暗笑,“老夫略施小计,便让羽儿有了这么个亲近虞姑娘的机会。羽儿这不爱读书的性子,就得要虞姑娘来治。这虞姑娘人长得美,学问又高,脾气又好,羽儿若能娶到她为妻,真是他前世修来的福分。”
只是大家皆知,那佳人曾明言未来夫婿要是一个顶天立地,能伸大义除大害的顶天立地的英雄。项羽虽然对虞芷雅深深倾倒,却将一腔爱慕压在心底,从不明说。而范增也装聋作哑,任由他俩关系自由发展,心想日久便会生情,等到项羽的大军攻入咸阳,那时揭开这层窗户纸便水到渠成。
陈城秦军守将杨熊,也是深通韬略的老将,知道与项羽硬拼不行,只坚守城池不出。
攻城战役打响,无数墨家弟子打造的云梯、轒輼车、挡箭运兵车、填壕用的蛤蟆车、跨壕沟用的飞桥、投石机、弩箭机皆派上了用场。那杨熊也拿出守城手段,热油、火箭、投石机、防鼠挡、滚木、礌石、二十柄长矛排成的撞墙,各般战械悉数亮相。一边是无所谓生死的关中硬汉,一边是悍不畏死的荆蛮,战场之上,双方展开了对射,矢箭如雨。楚军一次次地攻上城头,又一次次的被凶猛扑过来的秦兵秦将打下城墙。
城墙三百米内,布满了楚军的尸体。连续三日的猛攻,楚军丧师人数接近两万。项羽望着铺地的尸体,直杀红了眼,近来连续三日三夜不合眼督战,换了十批人轮流对陈城发起猛攻。
“呼”的一声,一枚巨石从城上投来,又砸毁了一辆挡箭运兵车。车上二十名楚兵,皆被砸得血肉模糊。项羽“嗷”地怒吼一声,提着天龙破城戟就要亲自上阵。
范增急忙伸出拐杖一拦,说道:“羽儿,你是一军主帅,岂能有失?还是呆在这裏指挥吧。”
项羽怒嚷一声:“再这么下去,这城不知何时攻下!”用力一推范增的拐杖,硬往前挤,险些将年过七旬的范增推倒。
眼前飘然闪过一袅婷的身影,正是那旷世佳人虞芷雅。虞芷雅轻声道:“少将军千金贵体,尚有铲除暴秦的重任在身。将军麾下战将如云,这攻城的事何用你亲自历险?”
同样一句话,范增说不管用,旷世佳人说却有效果。项羽一听,便即站住。
范增便道:“连续攻城三日三夜,我军伤亡虽大,估计秦军也快顶不住。只须再加一把劲,便可将这张楚故都拿下了。”
楚军用墨家弟子的投石机,弩箭机发射飞箭大石,这几日也给城中的秦军带来了巨大的伤亡。估计杨熊手中的兵马已不出三万。
更大的是精神上的压力。
项羽是铁人,三天三夜不合眼,杨熊也要陪着三天三夜不合眼,哪里吃得消?攻城战攻的一方伤亡较大,却心理压力小。而守方伤亡小,却要顶着巨大的压力。要知道城墙这么大,不知何时楚军便会从哪个方位纠结一帮人发动猛攻。万一破城,在耗去了两万个生命的巨大代价下,以项羽那杀人不眨眼的名头,还不屠宰泄恨?(当然城中居民皆是楚人,楚军的屠刀只会落到他们这些拼死顽抗的秦军头上。)
遇到项羽这样一个完全不计较代价的疯子般的对手,杨熊日夜胆战心惊。要不是这陈城的战略意义重大,他早就弃城突围而去。
佳人虞芷雅提起放在地上的一篮米饭,对项羽娓娓说道:“少将军昼夜滴米未进,哪有力气打仗?还是把这米饭吃了,好长气力过后与敌军厮杀。”项羽点了点头,抓起碗筷大口咀嚼起来。
范增看得暗笑,“这米饭换了几篮子,也不知有多少人劝羽儿吃,就是没人劝动。这虞姑娘一劝,羽儿便吃了。”
项羽吃罢,喝一声:“蒲将军,再率五千人压上,这次一定要把城攻下来!”
便有大将蒲耳应声:“末将遵命!”
突然,城中传来一阵号角声。
这号角一吹,便是要冲锋。而秦军被围城中,吹号角意味着有军马要出城。
范增将龙头拐杖向地下一顿,喜道:“秦军要弃城突围!这陈城要被攻下了!却不知他们要向何方突围?”
只听一声炮响,从北城方向传出。震天的呐喊,直传到城东这厢来。
项羽将天龙破城戟一举,高声呐喊:“楚军弟兄们,敌军已弃城而逃,随我攻入陈城!”
破城在即,想必秦军也无心抵抗,这次范增与虞芷雅便再未阻拦。
※※※
在项羽亲自领军的凶猛攻势下,楚军撞破城门,杀入陈城。城中绝大多数秦军已随杨熊突围,剩下的皆是负伤不能行军的残兵与老得不能动的老卒。
抓来一俘虏问讯,得知那杨熊接到了章邯的一封军令,命他向雍丘突围截击楚军。
那军令是一位冒充楚兵混进攻城队伍的秦军军侯射上城头,字迹皆是章邯亲笔,还盖着平虏大将军大印,绝对不是西贝货。
同时从那俘虏口中得知,章邯已领十余万秦军南下,追击项梁的西路楚军。
项羽一听,大叫一声:“我叔叔已率军渡河南下。我军速速北上,去接应武信君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