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6章 进位为王?(1 / 1)

大中华的文人自古就喜欢先口出大言,把人镇住再说,所谓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大业将成四个字分量太重,饶是张扬征战多年,早已培养出了一颗大心脏,但听到这话还是忍不住心中一颤。再听听这位后面的话,心中的滋味真不知该怎么形容。“今我占据并、凉,兵强马壮,百姓归心,东抑河北,南镇荆襄,张鲁、刘璋之辈莫敢与我争锋,曹操、孙策之类难敌我之铁骑,主公上奉天子,下安黎庶,讨天下叛逆,平定诸侯之日不远矣...”话说得很复杂,咬文嚼字的,若是张扬刚刚穿越的时候听到有人跟他这么说话,定然是一个巴掌扇过去,教育对方一下,什么是他娘的说人话。但是现在嘛,虽说听起来一样厌烦,但还不至于听不懂。可就是因为张扬听懂了,才更觉得无语。这话明里暗里的意思都在劝他自立,就差扯着喉咙告诉他,主公,咱当皇帝吧!真到这个时候了吗?那可未必,袁术死了还不到一年,前车之鉴谁看不到,现在当皇帝,那不是给自己找不自在吗?可令张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一旁的刘伯温竟然表达了赞同之意,点头道:“主公,王公所言甚是,此言诚为忠直之言...”说到这里刘伯温稍显心虚地看了张扬一眼,凭他对自己这位主公的了解,终究还是把那么文绉绉的话咽了回去,颇为直白道:“主公,袁术实乃妄人,自以为得一玉玺便是天命所归,此乃大谬。其下场也预示着此举获罪于天,天理循环,报应不爽。”“但主公却不同,我军奉陛下于晋阳,顺理成章,主公可请陛下封王。”听到不是劝自己当皇帝,张扬松了一口气,可转念又纠结起来,称王?听起来十分有诱惑力,可如今是时候了吗?在张扬的记忆里,曹操、刘备、孙权三人称王都是三国末期的事,那时候基本除了他们三家之外,其余诸侯所剩无几,可和现在的情况并不相同。而且这两人的话虽然不太一样,但意思却差不多,他们所看中的,除了让自己进位为王之外,都是那个大义的名分。天下纷乱至此,大汉的灭亡已经无可阻挡,这基本是所有人的共识。在原本历史中,还有一个刘备代表汉室苦苦支撑,可如今能指望谁?刘璋、刘表这俩废物,还是晋阳、许昌的这俩傀儡,所以如今的大汉更多得是人们挂在口上说一说的东西罢了。但是得位正不正,这个问题在一些人的心目之中仍然无比重要。这个一些人,大概就是能够代表天下人的世家大族。他们看中正统,可不仅仅是因为儒家的思想作祟,而是有着合法来历的人一般不会对他们大开杀戒。这个道理并不难理解,看重正统出身的人,定然也会看重他们这些世家大族,反过来也能说得过去,那就是有了他们的拥戴,这个所谓的正统才会稳固。这就是为什么农民起义,包括近在眼前的黄巾起义,以及后来的黄巢起义,李自成等都难以成功的原因,他们的出身限制了他们的眼界,同样也使得这些世家大族根本看不上他们。这是一件相辅相成的事,而那些草莽英雄,也就是泥腿子很少看重这个,所以说,你的位置来得正不正当,在世家大族中其实是一件无比重要的事。当然,这里面有很多的操作空间,就比如袁术,如果他是在一统天下的时候掏出那块玉玺,那大家也就捏着鼻子认了,说不定还会为你遮掩一番。但是在天下纷乱不休,比你袁术强大的诸侯比比皆是之时,你想凭借一个死物就觉得自己天命所归,那对不起,根本没人会承认。说到底,实力还得排在正统之前,否认天下不得遍地都是皇帝?而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明明权势已经盖过了皇帝,但还是要假惺惺的禅让一番,以示自己上承天命的原因。这大概是春秋时期,五霸留下来的老传统,仿佛不去周皇室那耀武扬威一番,你就算不得霸主一般。不过就是这么一个老传统,却在影响着一个个王朝,一场场政变。汉末逃不过,晋朝同样也逃不过,隋唐宋,一个个王朝都在遵循着这么一个原则,也就煌煌大明是从异族手中接过了天下的权柄,不需要搞这假惺惺的一套。当然,不能说这套就没有好处,能让手握大权的枭雄们不再那么肆无忌惮,让天下不是那么的乱象纷呈,所有的杀戮与血腥都控制在一定范围之中,这就是它的好处。而权势膨胀到一定的程度,这种事也就不自觉地找到了头上。对于王俭的心思,张扬也能猜出一二,他自己本身不是什么世家出身,虽说认了个便宜祖宗,随后又将张良留在蜀中的这一脉接了回来,坐实了他留侯之后的名头,但这其实说明不了什么。大家看得是你办事的方法,出身不过是一块敲门砖罢了,给自己弄个显赫的身份不是什么难事,但如果你始终没把自己当成世家一员的话,别人为什么要承认你?张扬对世家怎么样,这无需多说,虽然不曾随意打杀,但可没少敲打,只要不傻的都能明白,这位不待见世家之人,只是迫于无奈,不得不用罢了。而王俭的目的就是这里,一来是为王家争一个拥立之功,二来是用大义来限制张扬,今日我们能用大义推你上去,来日便能将你或者说你的后人搞下来,这一套不算新鲜,算是世家大族的常用手段。而刘伯温也正是看出了这一点,才会劝张扬接受,三学虽然已经建立完成,但科举还没有影子,不论你愿不愿意,如今都得跟这些世家妥协,既然如此,还不如接受下来让他们安心,让自己也省心,何乐而不为呢?见张扬陷入沉思之中,但脸上却没有喜色,王丛心里有些不安,这位不是真的准备将他们这些世家赶尽杀绝吧?那可真是一个糟糕透顶的消息。在旁人的麾下,世家不说作威作福,但谁敢没事敲打他们?哪怕曹操和袁绍都不敢,真要将这群世家惹恼,谁胜谁负还真不好说。但他面前的这位可不同,并州的世家可以说是天下最可怜的世家,只需张扬一声令下,他们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河东卫氏不就是前车之鉴,说到底,张扬能有今天,跟他们这些世家没有半点的关系,所以没了他们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再加上并州百姓心向张扬。他们就如同那案板上的鸡鸭,根本没有反抗的余地,否则王俭也不会豁出一张老脸来干这注定背负恶名的事。深吸一口气,老头继续劝道:“主公,如今请陛下禅位确实不合适宜,但不管进位为公,还是进位为王,都乃是天赐良机,还请主公莫要犹豫。”得,这位把话说得这么明白,这是为了家族,连脸都不要了。要说张扬没这个心思,那是放屁,拼死拼活的,还不是为了那个位置,也甭说什么为了汉人之类大义凛然的话,做这些的前提都是当了皇帝,否则的话,论得到他张扬操这个心吗?张扬只是觉得如今不太合时宜,曹操还没有动作,自己要是先来这么一手,合适吗?会不会引起天下诸侯的反对?张扬可不想当袁术,被联军讨伐的滋味也算不上好受,并州刚刚稳定一些,若是因为这点小事又引起动乱,那可就麻烦了。没错,旁人做梦都需要的机会在张扬的眼中就是一件小事,倒不是说他有多不在乎权势,而是他清楚,你的实力不到,自称为玉皇大帝都没用,你的实力到了,自称如来佛祖也有人给你捧臭脚,既然如此的话,急什么?“曹孟德、袁本初之辈尚未称公称王,本将若是率先为之,可是效仿袁公路旧事?”听到张扬的疑问,王俭松了一口气,原来这位是担心落得和袁术一个下场,而不是准备和并州的世家死磕,那这事就好办了。“主公此言差矣,袁公路何等样人,安能与主公相提并论?曹操未能称王乃是因为兖州四战之地,袁绍则缺乏大义之名,主公称王顺理成章,怎会如袁术一般?”四世三公的袁术都没法和自己相比了吗?听到这话,张扬不由得生出一股自得之意,不过也就如此了,若是想让他因为一两句话便沾沾自喜,那也是不可能的事。“此事...”张扬缓缓开口道:“容本将思量思量,眼下正值年关,各部忙得焦头烂额,且等封赏之事定下来再说。”“主公英明。”王俭深知见好就收的道理,恭维张扬一句便告辞离去,如此大事,不给张扬一个考虑的时间就想定下来,根本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并没有表现的很急切,来日方长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