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3章 文明的一大步(1 / 1)

在泱泱中华的历史之中,印刷术无疑是举足轻重的一个部分,它推进了知识的传播,思想的解放等等,好处一大堆,更是被称为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准确出现的时间应该是在隋唐时期,而且还经过两个时间段的发展。第一阶段就是雕版印刷,第二阶段则为活字印刷,这中间相隔的时间大约有五六百年。像徐光启拿给张扬看的,就是雕版印刷的雏形。不过正如张扬所说,雕版印刷其实存在着很多严重的缺陷,除了张扬所说的那三个问题之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成本太高。像道德经这种只要五千余字的还好,但论语、尚书、左传这些儒家子弟钻研的经典,哪一个不是长篇大论,想要完整地刻一部模版出来,所要消耗的人力物力绝对不是一个小数字。当然,这么做依旧比用竹简誊抄来得省钱,这也是为什么宋朝士大夫呈现一个井喷的姿态,甚至到了和赵家共天下的地步。不过,那个时期能够读起书的,不能说都是大富大贵的人家,但至少得是小康家庭,平民百姓依旧和读书没有太大的关系。真正能让贫寒之家也能读到书正是因为活字印刷术的出现,而元明杂曲、小说的井喷也和这个有关系,所以说如果你穿越到宋朝之前想要靠写小说来大富大贵根本是件根本不可能的事。不过就目前来说,雕版印刷术的出现已经提前了几百年,如果换成一个普通工匠,在研究出雕版印刷术后肯定不会再去多想。毕竟哪朝哪代对工匠这等行业都当成贱业,工匠们一般都是拿钱办事,混吃等死的状态,没事谁愿意去花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这种事。但是张扬不同,如今他的麾下也不同,张扬是个穿越者,他虽然对历史没什么研究,造火药、玻璃这种高难度的东西不懂,但一些常识性的知识却明白。最重要的是,张扬拥有古人不曾具备的眼界,俗话说眼界决定高度,这句话并非没有道理,如果能够跳出时代的局限性,那很多问题其实并不难解决。而且如今张扬的麾下虽然不能说已经消除了士农工商阶层的高低,但工匠和商人的地位却被大大的提升。商人不需说,如今晋阳户部的大部分赋税都来自商人,谁若是还敢像以前那般鄙视商人,不需要张扬开口,寇准这个户部尚书立刻便会冲上去喷他个狗血淋头。匠人,在张扬把工部列为六部之一的时候,他们的地位其实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曲辕犁、龙骨水车以及马均正在着手改造的织机,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更不说要等这印刷术面世,足够挡住天下读书人的嘴,甚至让他们鼓掌叫好都不难。这其实跟张扬的扶植也有关系,旁的不说,要知道在将作营,那些工匠的待遇都很高,高到了那些读书人都眼红的地步。待遇高了心劲自然就高,更别说若是真的发明出有用的东西,还有一大笔的奖赏,这也是为什么将作营能一直保持高产,不管是床弩、马铠、各种兵刃都能及时按照张扬要求来完成的原因。“伯温,你说孤若是给徐光启、马均等人封爵,如何?”刘伯温悚然一惊,要知道在张扬的麾下,爵位可是一个金贵东西,别说他这个兵部尚书没有,就连高顺、岳飞、徐晃这等镇守一方的大将和周仓、裴元庆、林冲这些最早追随张扬的元老都没有。看看有爵位的都是什么人,马超、管统、廖定、杨七郎...论功劳,他们肯定无法和岳飞、徐晃等人来比,但他们都有一个特点,战死的老子!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张扬的爵位根本不是给活人准备的,封爵也就意味着战死,但张扬如今却想给匠人授爵,这是何等的重视?当然,张扬不封爵位并不是小气,舍不得犒赏麾下大将,他心里同样也明白,爵位是一个拉拢人心的好东西,但他真的不想大肆封爵。原因也简单,一个爵位,小到一个村,一个亭,大到一个县,所有的赋税都将归个人所有,哪怕封爵之人无权管理自己的封地,但这个赋税,依旧是一个很可怕的东西。想想汉武帝为什么要颁布推恩令,这其中固然有诸侯王势力太大,容易造反的因素,但同样也不会少赋税流进这些诸侯王口袋的因素。如果说汉武帝的例子还不明显的话,想想明朝,泱泱大明灭亡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绝对有朱家的子孙后代太多了。朱元璋绝对是一个好父亲,好祖宗,为了不让自家后代兄弟倪墙,他不允许诸侯王参政,为了避免朱家子弟饿死,他在不准朱家子弟工作的同时,给了他们大量的封地。说到底,朱元璋搞得这个分封制和养猪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于是乎,坐拥大量财富但无事可干的朱家子孙只能干一件事,娶妻造人!朱家后代的膨胀速度,说上一句触目惊人绝对不为过,普通人生也就生了,但他们不一样,他们生了需要百姓去供养,随着朱家的人口越来越多,但大明的土地、赋税却只有那么多,钱都给了他们,国家哪还有钱?张扬不想自己的麾下出现这种事,所以对于爵位,他一直保持着谨慎的态度,哪怕封出去的爵位,不仅没有管理地方的权利,甚至赋税也不可能全部给你,只不过是待遇好上一些罢了。当然,张扬可不是准备给这些工匠这种权利,无非还是提高工匠的待遇,做一个榜样的作用而已。从这一点上来说,别说是军中大将,哪怕是自家子嗣,张扬同样不准备给这种权利。子孙自有子孙福,张扬不想学朱元璋,总以为自己能把什么都安排好,如果子孙有本事,那自然无需担心,若是没能力,你安排好又有什么用呢?就像大明,朱元璋不过刚死,留给皇孙朱允文的皇位便被朱棣所得。不过这也有可能是张扬如今年富力强,根本不想去考虑那么久远的事,若是真到了他晚年的时候,说不定又会换一种想法。人嘛,都是善变的动物。“主公此举...鹏举、公明等将尚没有爵位,若是主公先予徐光启、马均等人授爵,只怕军中会有怨言。”“也罢。”张扬沉思片刻,发现此举确实不妥,便道:“既然如此,那便赐徐光启、马均黄巾百两,锦缎千匹...”话没说完,刘伯温开口打断道:“主公,是不是待子先将这印刷之术完善之后再行封赏?”张扬楞了楞,旋即便明白了刘伯温的意思。印刷术是出现了,但是想要看到成绩,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毕竟,在原本历史上,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用了六百来年的时间,足够一个行业从萌芽到茁壮、成熟。但目前来看,一切都还在萌芽的阶段,很难说印刷术现在便能投入使用,马均倒还罢了,有之前的功劳打底,哪怕封赏他,别人也说不出什么来。但徐光启...棉花还没成熟,而且推广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印刷术又不能公布出去,也就是说,徐光启如今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功劳,贸然封赏确实有些不合适。“那便等等,这个工艺你我说起来繁杂,但在徐光启、马均等人的眼中也不过如此,想必无需数月便能得出成果,到时封赏也顺理成章。”这不是张扬自大,也不是盲目信任徐光启,而是将作营的存在让张扬有足够的底气来做这件事,不过刘伯温接下来的一句话却让他头疼起来。“主公,印刷术若成,实乃天下读书人的福分,不过此事,主公准备交由何人来完成?”可以想象,若是成批的纸制书籍出现,而且价格还不昂贵的话,别说是读书人,哪怕是寻常百姓也肯定愿意为自家孩子买上两本。可是不管价格有多么低廉,总有成本的管控,相让张扬白送是不可能的。所以,张扬必须找一个人来合作,不谈此人有没有财力,在士林中的声望却一定要高,以保证纸制的书籍能够推广出去。而这个人选,晋阳王家、闻喜裴家,甚至是刚刚投靠他不久的徐州糜家都不太够资格,那此事让何人来做呢?一个个人名在脑海之中掠过,但又一个个被否决,张扬又为此事头疼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