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社卡纳维拉尔角三月十六日电——现正绕地球飞行併发出无线电波的小月球是美国对俄国的答覆,说明美国对外层空间也能占一席之成。”这是美联社向各报社预发的一份报导,一旦衞星进入轨道便公开发表。这份报导已在无数印刷厂全部排好,准备印发。
在卡纳维拉尔角,“先锋”计划的美国科学家们准备发射一颗美国衞星,给日见康复的总统的精神打一打气,给美国人民鼓鼓劲儿。
高大的、黑白相间的、分成三极的海军试验运载工具第三号(TY—3)耸立在一个龙门起重架上。阳光在液态氧燃料附近凝聚的白霜上闪耀。TV—3是在华盛顿的直接命令下加速制作出来的,准备将一个小滚木球那样大小的美国衞星送入外层空间去。当然这算不了什么,但是却可以作为一个象征,表明美国有很好的技术,也右决心参加空间竞赛并取得胜利。
为了取得宣传上的效果,政府已在事先让全世界都知道了这件事;虽然这个火箭事先从来没有试验过,但估计它的性能绝无问题。五角大楼新闻发布员同二百三十七个美国和各国的新闻记者保持联系,随时告诉们最新发展情况,包括髮射时间等通常属于高度保密范围的情报。
卡纳维拉尔角终于升起一个红色气球,表明“先锋”号即将发射了。观察飞机——两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老式的B—17和一架新式的赛斯纳随即起飞,迅速高陞,从空中俯视着一大批围观者。任何入都不许进入离发射台三英里以内的地方去,但大批人群聚集在栏杆外面观看。佛罗里达州的卡纳维拉尔半岛所有的学校都把孩子放了假:工厂和机关也让职工暂停工作;街道上、院子里、海滩上,到处挤满了昂首翘望的美国入,等待着这历史性事件的到来。
上午十点四十二分,龙门起重架拉开了;五十分钟之后又拉了回来,然后又拉开了不再回来,TV—3和发射支架相连的最后一根线缆分脱开。几秒钟内,从火箭底部开始喷射出白热化的气体。
庞大的火箭晃了几晃,笨重地从发射台上缓缓升起,一英尺,两英尺,三英尺。这时,离发射时间已有两秒钟,它却似乎固定不动,停在空中了。突然,从那个失灵的火箭的底部喷出长长一股橙黄色的火焰,向下冲射,然后向上折转,成为一股滚滚火浪,把TV—3的右侧全给包住了。在天空中,B—17飞机的一个驾驶员喊道:“起火了,爆炸了现在整个现场到处是一片黑烟——我们看不见运载我们的衞星火箭——火箭可能没有飞起来——只看到极大一片黑色的浓烟——”
发射失败了,这在宣传上成了一场奇灾大祸。不管科学家们怎么说这不过是一次试验,也毫无用处。美国曾向全世界大吹大擂地进行了宣传,以为一定会听到一片赞扬声,现在就只好乖乖忍受嘲弄和讥笑。在联合国的俄国人满脸笑容地建议美国人申请苏联向落后国家提供的技术援助。在伦敦,英国广播公司播送了一首顺口溜的民歌,“啊,尽管美国人的主意想得好,他们自己的小衞星就是不肯往上跑……”五大洲的爱说俏皮话的人,纷纷给TY—3另取名字:倒栽星、劈啪星、呆子星、哑炮星、走火星、泄气垦、抛锚星、完蛋星。林登·约输逊在参议院悲伤地说:“要多久,多久啊,上帝,要多久我们才能赶上俄国人的两个衞星呀?”
丢人了吧,现眼了吧,黄历得到消息时,正在导弹试验场兴致勃勃地观看飞机携带反辐射导弹进行攻击的试验。
“成功了”看着导弹将目标炸得烈焰升腾,黄历起立鼓掌,周围是几个喜笑颜开的高级军官和科学家。
作为“追踪者”导弹的改进型,在体积、重量、速度、射程、灵敏度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经具备了实战的能力,总体性能或许还要超过美国人的“百舌鸟”导弹。但黄历还不是最满意,尽管南洋联邦的经济实力今非昔比,但一种武器列装之后再淘汰,依然要浪费不少的金钱。黄历很节省,他要尽量在这段没有战事的时间里改进武器,使之达到最好。
“张博士,如果在导弹飞行过程中,敌方雷达突然关机,或者将天线背向,是否会有效避开导弹的攻击呢?”黄历很客气地询问道。
张博士想了想,本着科学家的严谨很老实地回答道:“是的,反雷达导弹需要不断接收到雷达辐射才能锁定目标,如果雷达关闭或者天线背向,导弹就会失去目标而乱飞。”
黄历点了点头,问道:“那有没有办法继续改进,使导弹能够一次就定位,除非敌人转移雷达位置,否则将难逃被摧毁的命运。”
“在理论上是可以做到的。”张博士推了推眼镜,边思索边说道:“只要加装记忆装置,就应该可以实现这样的功能。但要具体运用,并且使导弹不致过于沉重,还要耗费很长的时间。科学是不能速成的,比如美国的火箭发射失败,便是犯了急于求成的错误。”
黄历沉吟了一下,笑道:“时间嘛,三五年应该还是有的。我在此代表国家,代表政府对您和所有参与此项目的科学家表示感谢,可以说,现在的‘追踪者’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这是诸位不辞辛苦的工作换来的成就。我要给予诸位重奖,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