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72章 心花怒放(2 / 2)

一路风尘 石剑 1614 字 2个月前

石剑与唐关、张兰在各县微服巡视一圈,回到涪城。

“大人,你可回来了?”

石剑离别涪城半月,又回到了府衙。

何丛如见亲爹一样,走上前来。

“何大人,辛苦了。”石剑坐公堂上,向他拱拱手。

“为朝廷分扰、为社黎操劳,不言辛苦!”何丛现在是越来越崇拜石剑了,也越来越机灵了。

“程修竹意外出事,‘一正三抓’要务又极其繁重,本官举荐何丛兼任盐台县令。恩师,你意下如何?”石剑对何丛的话感到满意,想想已无适合品级的亲信可用,便提议何丛兼任盐台县令,又佯装征询王朝意见。

“好好好……大人慧眼识英才,一切但凭大人作主。”王朝心想何丛一走,那接下来可是自己管财了,当即拍手叫好。

“谢谢石大人提携之恩。”何丛这下子可激动得不得了,泪光闪闪,全身发颤。

“何大人,你既是兼盐台县令,又是主抓府衙财政,你得两头跑,既要常去盐台主政,又要管好府衙的财政。”石剑见王朝同意了,又语锋一转,仍让何丛管财。

“奶奶的……”王朝闻言,气得直打哆嗦,真想破口而骂。

“一切听大人的。”何丛立时笑得见牙不见眼。

他想自己可不是昔日穷县谷香的县令,而是领正六品衔的县令,还兼管府衙财务,奶奶的,这回有石剑撑腰,无论是府衙或是到盐台,本官都可好好威风一番了。

何丛立时精神大振,宛若年轻了二十岁。

苏醒望着何丛,眼神全是羡慕,想刮回何丛耳光的抱负落空。

石剑又走回案桌,道:“本府巡视各县,把各县典史带回了府衙。唐关,传他们晋见。”

“大人,为何要带他们回来?”王朝大为不解。

“为何要带回各县典史来呢?因为这些老典史年纪大,文采好,见识广。本府想让他们到府衙来专司官报编排、派送,同时晋升他们为从九品衔。”石剑待四县典史进来,便讲明理由。

王朝不语。

“下官赞成。”何丛连忙支持石剑。

“谢谢石大人啊!”四县典史无不感激石剑。

他们都是一把年纪的老秀才了,有的做典史近二十年了,现在才第一次得到晋升,个个都是流着热泪跪下感恩的。

“好了,官报每十天发行一期,所有费用由府衙拨付。”石剑一一扶起他们,进一步明确他们的职责。

官报是怎么回事?

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是与唐代的藩镇制度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当时的节度使为使皇帝能了解自己在地方所作政绩,均在长安设立办事机构,主编官报,反映地方和朝廷政务消息,既让朝廷了解节度使,也让节度使了解朝廷。

明朝邸报朝野人士获得朝政大事的重要手段,尤其是邸报上的官员任免方面的消息最受朝野人士的重视。

言归正传。

“大人,预算涪城及各县街道铺地砖、改建排水道、兴修水利,所需银子二十五万两,查抄向府家产十三万两及大人从布司府请批回来的六万两银子已经全批给各县。府衙金库已空,工程差额加上府衙官差本月薪俸、运作费用,尚缺共七万两。”何丛闻言,连忙禀报府衙财政恶况。

“本官会想法子尽快解决银子问题。潘大人已为九千岁建千岁祠,且差不多竣工了,相信诸位已经听说。现在咱也议一议为朝中九千岁建千岁祠一事,本官月前在成都已向吕大人请樱,意在川中率先两座建千岁祠。诸位如无异议,本官就去筹银子。”石剑把川中抢建千岁祠一事摆出桌面来了。

“两座?”王朝惊喜交集。

他想:若能真建成两座千岁祠,既是石剑的政绩,也是自己的政绩呀!到时亲爹还不提自己作蜀川大员?

哈哈……

他差点笑出声来。

“好啊!石大人一上任知府,就想法从布司府批回了六万两银子,能力有目共睹!下官相信石大人建两座千岁祠也会不负众望的。”何丛举双手赞成。

他心想:姓石的能筹集银两,老夫既在府衙管财,又主政盐台,到头来还不是老夫花最多银子?哈哈……爽!

议政完毕,他乐哈哈地回府了。

蔡坤高陞,向来香出狱,他们如何联手对石剑进行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