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斯人独憔悴(2 / 2)

莫研此言一出,里裡外外伺候的侍从听在耳中皆是不自在。

宁晋不惊不奇,笑道:“巧了,和我想得一样。”他朝莫研招招手,“站着做什么,坐下坐下,这个时辰你回去连剩饭都捞不着,就在这裏把午饭吃了吧。”

确是腹中也饿了许久,莫研倒不推辞,在宁晋对面坐下。

宁晋招手让侍女盛上饭来,抬眼问莫研:“既是家贼,该怎么查?”

“家贼的话,你自个在家里头审审,说不定就能审出来了。”莫研接过侍女端上来的饭碗,也不客气,舀了鱼羹汁浇在米饭上,便大口大口吃起来。

“这怎么审,我可不懂。”

“先把能出入书房的人都……然后一个一个问,既然不是头一遭……家里头发了横财的……”莫研口中有饭,含含糊糊道。

宁晋用目光示意旁边侍从舀碗汤给她。

“你急什么,我这裏你就那么不愿意呆。”他语气中已有些恼意。

莫研咽下口中的饭,摇头道:“不是,我下午还得赶到米铺去看情况,守了几日,若再无状况,就好让手底下的兄弟们撤了。”

宁晋不耐地撇嘴:“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值得这样赶,慢慢吃,我还有事同你说。”

“何事?你说,我听着呢。”莫研挟了菜,低头刨着碗。

“你想不想去辽国走一趟?”他问,作随意问状。

手中筷子顿住,莫研抬眼看他,半晌,才摇了摇头,复垂头吃饭。

“为什么?”

“不为什么,就是不想去。”

“公主快要与耶律洪基举行大礼,你就不想去看看她?”

莫研愣了愣,却仍是摇了摇头,低低道:“……公主她,其实一点都不喜欢耶律洪基。”

“你怎么知道?”宁晋问道。

莫研不答,神情有几分怅然,筷子也停了下来,似乎一下子没了胃口。

昨日仁宗宣宁晋进宫便是为了此事,一方面让宁晋押送今年的岁贡,一方面便是为了参加赵渝的大礼。赵渝离家三年,虽每每书信中尽是平安喜乐,仁宗却终是不甚放心。宁晋与赵渝自幼感情便好,由他这个小皇叔替自己去瞧瞧,自是再合适不过。

去辽国一行宁晋倒无意见,只是他又加上了自己的私心。

展昭死在辽国,莫研这些年这般模样就是因为展昭,她的心结不解,自己便是在她身上花尽心思也是无用。而要解开她的心结,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再带她回到辽国,正视这一切。伤口撕开固然疼痛,但不剜去腐肉,就永远也好不了。

“这次我要押送岁贡去辽国。”宁晋淡淡道,“你反正去过,不如就陪我走一趟。”

“我不想去……开封府也走不开。”

她的回答早在宁晋意料之中,此刻也不勉强于她,只微微笑道:“反正我还有月余才走,不用着急,你回去问问包黑子,好好安排下,我料开封府衙未必就忙成这样。”

莫研没接话,低着头心不在焉地扒了几口饭。

宁晋望着她,暗自长叹口气。

外间的雨下得越发急起来。

辽国,大同馆内。

赵渝倦倦地靠在软榻上看书,手中的诗集还是三年前偷溜出宫时在街市上买的。柳永的诗集在宫里见不到,她偷偷藏了起来自己竟也忘了,直到这几日让侍女整理旧衣箱才翻了出来。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读在口中,将那句“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唇齿间反覆回味,她竟呆呆地落下泪来。

旁边侍候的侍女见状,轻声劝道:“公主,您现下身子不好,还是莫要看这些伤神的东西。”

赵渝方觉失态,止了泪,勉强笑问道:“你怎么知道这是伤神的东西?”

“奴婢听人说过,柳耆卿的词大多都是凄切得很,虽有好得,可有的也并不甚雅,说的……”侍女脸有些微微泛红,“……说得都是男女间的情爱,而且方才我听公主读的那两句,什么‘衣带渐宽’,您瞧,连宽衣解带都写上去,这不是羞死人了么。”

赵渝听她之言,忍不住微微一笑:“你不懂,莫要胡说。这上面说‘衣带渐宽’的意思是,因为人渐渐地瘦了,所以平日里穿得衣衫也显得越来越宽,哪里是你说的什么宽衣解带。”

侍女听了这才明白,羞涩笑道:“原来是这样,那这词公主您读来还真是对景,您瞧,您这些衣衫可不就是显得越来越宽了么。”

赵渝闻言一怔,轻轻道:“……是么?”

“您病了这些日子,自然是会瘦一些。”侍女怕她多想,忙又安慰她,“只要您听大夫的话,好好吃药,多多歇息,肯定就能好起来了。”

赵渝却仿似没有听见,静静地想着什么,良久才道:“我是什么时候开始生病的?”

“公主您忘了么?就是今年春天,在鸭子河的捺钵,您夜里出去时淋了场雨,回来就病倒了,直发了三日的高烧,可把奴婢们都急坏了。”

“哦……我想起来,是春天的时候。”赵渝微垂双目,怅然道,“现在都快冬天了吧,一下雨,凉气就直蹿进来。”

“已经过了寒露,这儿冷得早。”侍女答道。

“真快啊……”赵渝惨淡一笑,不知不觉自己竟然都病了大半年,“大礼是什么时候?”

“听说是准备在冬至那日。”侍女笑道,想引她开心,“公主,您可得多吃点,到时候穿上素锦红堆花绣袍才好看。”

合不合身,好不好看,赵渝浑然不在意,她剩下来要做的事情便是平平顺顺地和耶律洪基行大礼,便算是尽责了。

而那个人,他有他的事情要做,她强忍下心中酸楚,自己什么模样,自然不是他会在意的事情。

宁晋一点都不傻。

他知道要说服莫研不是件容易的事,而若以公事的名义让包拯把莫研调派过来,显然要容易得多。

“莫捕头心思缜密,这些年屡破奇案,我耳闻以久。正巧她与我私交甚好,又去过辽国。这次我押送岁贡,少不得身边得有个熟门熟路的人,包大人,您就卖个人情,让莫捕头随我走这一趟吧。”

秋日的一个午后,他笑意浅浅地坐在包拯的书房中,端得是风流俊朗,一席话侃侃说来。说罢,他自低头品茗,心中料定以他宁王的身份,不过是借用开封府的小小捕头,包拯断无回绝之理。

偏偏他语罢良久,却不见包拯开口说话。

半晌,才听见包拯缓缓道:“此事有些难处,近来开封府事情甚多……”他话才说了一半,门外有人朗声禀道:

“包大人,我有要紧案情回禀。”

宁晋听见这声音,抬眼望去,正是莫研。

“进来吧。”包拯点点头,转头朝宁晋道,“包拯失礼,请殿下稍候片刻。”

“国事要紧,国事要紧,可要我回避?”宁晋做了个手势。

包拯笑道:“那倒不必。”

莫研迈步入内,连施礼都免了,自怀中掏出个小布包递给包拯,禀道:“这是李家巷女尸头上的发钗,我看过,出自玉桂阁欧阳师傅之手。尸首我初步勘验过,胸部有尸斑,后脑曾被利器撞击,且尸身已经腐烂发臭,应是在水缸中泡了三日有余。”

听她说到此处,宁晋已连茶都喝不下去了。

包拯倒是听得非常专注,又问道:“是何种利器,你可看得出来?”

“头骨破裂粉碎,应该是锤子,而且能使出这样的力度,凶手的力气一定很大,而且惯常用锤子。”

包拯点了点头,似乎想起什么:“米铺的事情这么样了?”

“今晚就可收网,手下的弟兄都憋了好几日,”莫研微微一笑,“就等着今晚抓个现行。”

“还是要小心行事。”

“属下明白。”

几件案子都有了眉目,包拯似乎轻松了许多,朝宁晋笑道:“公事太多,怠慢殿下,还请多多包涵。”

宁晋笑道:“不妨不妨,看来,小七在你开封府衙当真是历练出来了,又是尸首,又是发臭,听得我头都晕了。”

“要是看上一眼,你会更晕。”莫研禀报完公事,也不再拘着,自行坐下倒了茶水喝,朝宁晋奇道,“你来这儿做什么?”

“来找你们大人要人?”

“要谁?”她顺口问。

“要你。”

莫研闻言一呆,她倒未想到宁晋特地来开封府竟然是为了此事,不由得抬眼望向包拯。宁晋朝莫研微微一笑,接着道:“你就随我走一遭辽国吧。”

她尚未来得及开口回绝,已听见包拯道:

“近来开封府衙公事甚多,莫捕头又是得力之人,何况再过几日,我还得派她去趟江南查件要案,恐怕是没法随殿下去辽国,还请殿下多多体恤。”他顿了顿,又笑道,“对了,我记得近衞官孔凝曾几次随同押运岁贡,此人武功不弱,殿下若带他随行,相信应能帮上些忙。”

宁晋未料到包拯竟然连个人都不肯借,心中不愉,口中却仍笑道:“既然孔凝如此能干,不如把他调来开封府,让小七跟我走。”

“殿下玩笑了。”包拯一笑带过,并不回应,显然仍是不愿答应。

莫研见包拯已替自己回绝,倒也省得自己再费口舌,起身施了一礼,便欲告退。

“等等,我同你一起走。”宁晋急唤,她只得停住脚步。

宁晋复看向包拯,无奈道:“既然开封府连这个面子都不给,那本王也不敢勉强,就此告辞。”

“老臣惭愧,恭送殿下。”包拯带着歉意拱手。

待出了包拯书房,一路曲曲折折送宁晋来到角门,已能看见候在马车边的吴子楚。莫研正欲向宁晋告辞,他却停住脚步,直直立在石阶上……

“因为怕下了雪不好走,今年要提前出发。过了霜降之日我就要走了,你当真不去?”他问。

莫研沉默着摇摇头。

宁晋顿了顿,突又摇头苦笑起来:“没料到连包黑子都这般帮你。我倒没想到,开封府衙已到了没你不行的地步。”

听他此刻说起,莫研心中也有些疑惑。方才在书房中只顾感激包拯替自己推托,却未思及他为何要替自己推托此事。按理说,自己虽是捕头,可也没有到不可或缺的地步。以宁晋他宁王的身份,且并无恶意,要向开封府借调一个小小捕头,包拯又怎么会断然拒绝呢?

如此一想,她眉头拧紧,顿时疑心大起。

“怎么了?”宁晋看她脸色变了变,关切问道。

“你说……包大人为何不愿答应你?”

“我和包黑子还算有些交情,这些年也没有得罪他的地方,照常理,他没理由不卖这个人情。”宁晋也有些气恼,想了想道,“我想,要么就是你们开封府确实忙得不可开交,要么就是他不愿你去辽国。”

“……他不愿我去辽国……”莫研喃喃自语,低下头细想,“那你说,他为何不愿我去辽国?”

“怕你去了惹事!”这点宁晋倒是毫不迟疑就答出来。

莫研断然摇头:“不对,我已经不是三年前的模样,他不会是怕我惹事。”她猛然抬起头来,双目炯炯地盯住宁晋,“他不愿我去,一定是那里有什么事不愿让我知道。”

“会是什么事?”宁晋奇道。

“这,恐怕要去了才能知道。”莫研咬咬嘴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