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1 / 2)

在北宋的幸福生活 1592 字 5个月前

不久之后,早朝结束,见到诸多大臣争论不休,以赵祯优柔寡断的性格,自然没有那么容易决断下来,又和以前一样和稀泥,把事情搁浅过去。

也就是说,在朝会上,无论是刘沆提出的建议,还是官员弹劾范仲淹的事情,根本没有得到解决,对此,文武百官也见怪不怪,谁都清楚,看似两件小事,其实背后牵扯到的势力、关系、人物错综复杂,岂是三言两语就能定夺得了的。

其实更让他们在意的是,皇帝对范仲淹的恩情未断,还有起用之心,这点也不算什么秘闻,谁都知道,皇帝会时不时的关注范仲淹的近况,这可以理解成为圣眷尤在,也可以这样解释,皇帝对于范仲淹存有防范之心。

不管怎么样,只要范仲淹一天不回朝,某些人才不会在意这个,然而,这次情况似乎有所不同,听皇帝的言行脸色,好像真有复启范仲淹的心思。

为什么?不仅某些人暗暗寻思,就连清流大臣,也在思索这个问题,因为只要能把握其中的关键,就能以此为契机,促成或者破坏此事。

可想而知,待朝会散去,刚才发生在朝堂之中的事情,肯定立即传到有心人的耳中,定然引起阵阵的暗流。

汴梁城中,一间环境优雅的院落内,十几株梅花迎风绽放,枝梅疏影,幽香暗送,点点雪花飘落,与淡白的梅花相互映衬,让人难以分清楚两者的差别。

院中的亭台之上,摆放着一个精巧雅致的铜炉,几块烧得暗红的炭薪不时滋滋的散发出升腾热气,端起一盏滚烫的茶汤,轻抿了一口,一身常服打扮的文彦博恣意的朗声吟道:“……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吟罢,文彦博笑着说道:“济川兄,你那个弟子,别的不提,但是论及诗词功夫,天下之大,还真未能找出几个能与之相提并论的。”

“宽夫莫要说笑。”何涉满面严肃的表情:“老夫是专程前来求教今日朝会之事,不是来听你谬赞景纯的。”

“济川兄,既然我已经被免去职位,闲赋在家,对于朝堂之事,怎能事事尽知。”文彦博轻笑说道:“此事你应该去问刘相公才是。”

“冲之。”何涉缓缓摇头:“他也揣摩不出官家之意。”说着何涉脸色一沉,“宽夫,老夫知道你心情不畅,但是这种情况下,你岂能……”

“在您老面前,我怎敢计较啊。”文彦博连忙说道,和楚质差不多,他也十分害怕何涉滔滔不绝的说教。

“既然如此,那还不快些给老夫指点迷津。”何涉笑道,岁月不饶人,自知随着年纪的增长,政治的敏感度已经不复当年,只不过德高望重还是有好处的,自己看不透不要紧,找个明白人来解释还不容易,所以当何涉听闻此事,百思不得其解,想不明白皇帝的意思,而后立即找上门来求教。

其实朝中上下都清楚,文彦博罢相,只是皇帝为平息朝堂风波,同时因为事情还牵扯到张贵妃,为了避免麻烦会招惹到她的身上,自然快刀斩乱麻,干脆让文彦博背黑祸,待事情淡化之后,迟早会官複原职的。

不然,早已将他外放,怎么会留在京中,这么明显的信号,只要在官场上混上几年,就能理会皇帝之意,毕竟为相多年,皇帝对于文彦博的能力还是比较器重的,这也说明,文彦博的心思敏巧,能够揣摩上意,了解皇帝言行的深意。

“听说,这两个月来,一些人的府第很是热闹。”文彦笑着说了句,见何涉似乎还不明其意,不由轻声解释起来:“济川兄还不明白,求官保荐,这十分正常,但是有人连相位都居然敢允诺,这把官家置于何地?”

毕竟也是朝臣出身,经文彦博点透,何涉恍然明白过来,低声道:“官家这是在借故敲打……?”

“有人太过招摇,似乎有点糊涂了,不识时务,官家自然要给他们泼下冷水,让其清醒清醒。”文彦博轻笑道。

“如此说来,又是空喜欢一场。”何涉黯然说道。

也不尽然,文彦博轻叹附和,心裏却又是另外的心思,就算当今皇帝不精帝王权术,但也明白平衡之道。

当初范仲淹新政失败的原因,一方面是得罪了许多人,另一方面就在于朋党之论,君子结堂为公又如何,要知道一个皇帝,绝对不允许臣下团结一致,最希望见到的是他们互相牵制,可惜当年范仲淹的声望太高,在朝中一呼百应,自然犯了忌讳。

而今情况反转,一些人势大,皇帝看在眼里,自然要加以抑制,况且清流之间又并非扎堆成团,不足以与之对抗,召回范仲淹似乎是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