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宿怨(1 / 2)

在北宋的幸福生活 1574 字 5个月前

范仲淹走了,正如他悄悄地来,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直到百姓察觉闻讯,奔赴江边的时候,却只能看到一帆孤影。

从庆历四年范仲淹被贬出京城开始,他先后在陕北边关各州、邠州、邓州、荆南、杭州等地任职,每到一处,都尽己所能地为百姓做事,而且每一个地方都留下了他勤政爱民的传说,在民众的心裏,他是一个官,更是一个神,或者是慈悲的菩萨。

一个享誉天下的好官走了,杭州百姓心中怎能不怀念悲伤,此后,也不用别人发动,便自发的为范仲淹修建了许多祭祠,碑亭等纪念建筑,当然,也有那么一小摄人,兴奋不已,恨不能放几窜爆竹庆祝,这回,该没人能阻止自己发财了吧。

然而,他们也没有高兴多久,杭州诸县开始实施一种名为青苗法的政令,是以范仲淹的名义推行的,这个时候,杭州新任知州还没有上任,而政令是范仲淹离任前签发,具有法律效应,各县官吏不敢不从。

在各县官吏的宣传下,百姓明白青苗法的好处,向其他人借贷,要归还七八分利息,而向官衙借钱,却只须还一分而已,就是斗大字不识的百姓,也明白孰轻孰重,况且还有范仲淹这块金字招牌,百姓自然知道该怎样选择。

已经是春耕时候,不能再耽搁下去,心急如焚的百姓,连忙直到县衙,与官吏签定契约,背着借来的钱粮,欢腾而归。

“不可能,州衙粮仓银库不是已经空了吗,他们哪来的钱粮?”听闻消息,而且还亲眼目睹了百姓借贷的情形,但还是令某些人难以置信,由满心欢喜到惊愕失望,巨大的反差,确实让人接受不了,还好他们显然没谁患有心脏病,不然,非闹出人命来不可。

与此同时,楚质也有些失望情绪,但却不是因为公务,而是沈瑶突然约他会面,当楚质兴冲冲赴约的时候,却听到一个令人沮丧的消息。

“睿达第一次离家,而且应天又那么遥远,我实在放心不下。”沈瑶一脸的歉意,微笑说道:“这次来回,怕是要一个多月,先提前与你打个招呼,免得又以为我是躲着你。”

“你不是说不去应天了吗,为何又改变主意。”楚质奇怪问道,解开了心结,沈瑶对沈辽的管束也放任起来,难道事情又有变化。

“还不是睿达,总是跟我唱反调,让他不去了吧,他却偏偏要去。”沈瑶嗔怪道,脸上却充满宠溺的笑容。

经楚质的提醒,她懂得从另外角度看待问题,按常理来说,以沈辽的闲散的性格,听说不用去应天,恐怕立即点头答应,唯恐她再度反悔,而今却坚持要去,不是正如楚质所说的一样,不想让自己失望,只不过表达方式不同罢了。

楚质还能说什么,只有无奈赞成,就是不同意也没有办法,人家姐弟情深,自己就是一个外人,哪里有说话的余地。

“怎么,又生气了?”沈瑶又是好气,又是想笑,怎么跟孩子似的,心中却带着丝丝甜蜜,毕竟如何不在意自己,那何必这般闹情绪。

“没有,只是想到,你一离开,我又变成了孤家寡人。”没有注意自己说话不慎,犯了忌讳,楚质闷闷不乐,嘘唏叹气。

幸好两人秘密幽会,没有旁人,沈瑶更是心中甜蜜,哪有时间理会讳言讳语,纤足摇曳,如乳燕投林,偎依入楚质怀中,柔声说道:“才一个月而已,很快的,而且,你旁边不是有个初儿吗,还怕什么形单影只。”

一股酸溜溜的气息蔓延,楚质无语,识趣的转移话题:“什么时候起程,临行之前,记得通知一声,我去送你。”

“收拾行李,安排家里裡外,也要两日。”考虑片刻,沈瑶说道:“睿达的意思,离行的时候,不用摆什么饯行宴会,折柳留念之类的,又不是不回来了,学习范公,不要惊动他人,夜里悄悄地的扬帆即可。”

“那好吧。”微微点头,楚质轻声问道:“这次出门,急着回去吗?”

“不急,只要在日落之前……”沈瑶微声回道,俏面如霞,眸光似水。

……

又是几日过去,从沈家传来消息,沈瑶与沈辽已经起程,楚质茫然若失,但是很快,就投入如火如荼的工作之中去,早出晚归,深入乡镇山村,劝课农桑,特别是向贫困农户宣扬青苗法的益处。

得到官衙的支助,钱粮不缺,农户自然鼓足了力气,耕翻犁田,撒稻播种,引流灌溉,半个月下来,效果显着,行走于郊外,放眼望去,绿油油的苗芽成片块列,微风轻拂,一股勃勃生机扑面而来,令人心中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