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一 毕业季(2 / 2)

赠你一夜星空 皎皎 3109 字 8个月前

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

有些奇怪,有些不合时宜,但她第一时间想起的确是这段话。

这五年来,她学习了世界上最崭新的知识,她掌握了一套科学的思维方法,她和世界上最优秀的头脑一起工作。她每一天都过得充实之极,没有浪费一分一秒,这张证书和头脑里的一切知识是一种荣誉,她可以坦然受之。

时近中午时,这一天的毕业典礼终于收尾,会场真正意义上的进入了“欢乐的海洋”——更准确的说,是“拥抱的海洋”和“合照的海洋”。

郗羽当然不会是例外的那个,仪式结束后她就被拉入了一波波疯狂的合照的漩涡。十人以上的合照,五人的,三人的,两人的……各种自|拍杆飘荡在众人的头顶,“咔嚓”声不绝于耳。

郗羽好容易喘了口气,就看到了自己的同学Steve Davis。

Steve Davis是个很典型的美国男生,棕色头发,五官深邃,身材高大,笑起来非常爽朗。

此刻,他笑着对他伸出手臂,郗羽犹豫了一秒,和他轻轻拥抱了一下。

这位Steve几年前曾追求过她一段时间,事情还闹得挺大,她早就拒绝并解释了自己专注学业的情况,Steve当时不太理解她的行为,对此深感遗憾,并且直接了当告诉她:“你是我见到的最奇怪的亚洲女生。”

当时的郗羽不想和他做过多解释,美国人的大脑是很难理解中国人的纠结的,她肯定了他的说法,直接承认自己是很“是很奇怪”。

合影结束后,Steve对她一笑:“I know,you are just like those Chinese students who studied a broad under Boxer Indemnity Scholarship。(我知道,你就像一百年前到美国的庚款留学生)”

郗羽些微一怔,觉得有些感动。美国人知道庚款留学生的人极少,Steve能说出这番话,说明他曾努力了解中国留学生这个群体。

当然,郗羽不认为自己的能百年前的这帮人相比,谦虚地道谢。

Steve说:“Wherever you go,whatever you do,I will bless for you。(不论你去哪里,不论你做什么,我将永远祝福你。”

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她能感受到Steve的真诚,也回之以真诚。

“你也是。”郗羽郑重回答。

虽然看起来Steve还想和她聊几句,克郗羽的眼角余光扫过热闹的学校广场时,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她随后和Steve道别,抱着自己的学位证书朝着自己更熟悉的人走去。

“李教授,你怎么在这裏?”郗羽有点吃惊。

李泽文站在树下等她过来。他今天没穿他的西装三件套,身上穿着的也是一袭黑色打底、红色镶边的博士袍,袍子上的颜色和花纹说明这是一套社会科学博士生的服饰——他看上去真是年轻,绝对不会让人觉得他是学校的教授,只会误以为他也是今天毕业的正当风华正茂的博士生。

他手里拿着一束小小的紫色花,对她微微一笑:“我来观礼。”

“啊,你从别的地方拿到了票吗?”郗羽疑惑。

要混入MIT的毕业典礼可没有那么简单,票是唯一的道具。

“学院里的老教授们对围观别的学校的毕业典礼兴趣不大,而我想到我曾经的一位学生今天也要毕业了,于是就主动请缨来承担这个艰巨的任务。”

MIT每年也会向自己隔壁的邻居慷慨的赠送少量观礼票。李泽文是拿着这张票进入会场的。

郗羽指了指自己,反问:“这位曾经的学生……是……指的我?”

因为两所学校的培养制度有交叉,李泽文在MIT的学生当然不仅只有自己——考虑到他拒绝了自己的邀请函,答案更是呼之欲出。

“除了你还有谁?”李泽文道,“既然我是以老师的身份前来,那就不必要你的邀请函了。”

“……啊,这样。”郗羽明白了。

李泽文微微一笑,把手里那把紫色的鸢尾花送给她:“郗羽博士,恭喜你毕业。”

郗羽睁大眼睛,开心地接过这小小的花束。今天现场的各色鲜花很多,但她觉得,自己手中的这一束是最好看的。之前他拒绝自己的邀请函,郗羽内心是有一点失望的,就算是对人际关系没什么期待的她,盼望着有什么人可以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和喜悦。

她这样想着,也这样说出来了。

“这花很好看,”她抱着花束和自己的毕业证,开心得很,“李教授,真的谢谢你。”

她化了妆,气色极佳,脸上的酒窝也比李泽文之间见到的任何一次都要明显。

李泽文再一次微笑。五年Ph.D生涯是一场背负着沉重行囊又不得不攀登高峰的历程——就算对李泽文来说都是如此。愉快吗?大部分时间都不愉快,甚至可以说是磨难。这些磨难是一场对心性和品格的漫长考验,是一场自我实现,当你历经磨难,终于攀上高峰,为别人从来没见过的美景而喜悦。郗羽证明了自己的抗压能力和学术能力,这是足以自傲的一件事。

“不客气。”李泽文问,“什么时候去新泽西?”

两人的联系一直没有中断,几月前李泽文就已经知道她在普林斯顿找到了一个不错的博士后职位。

“后天出发。”

“住处找好了吗?”

“已经找好了。”

有刚到美国时的前车之鉴,郗羽提前几个月就已经找到了寻觅到合适的公寓,连押金都交了两个月的。

李泽文问了几句住宿条件的细节:“那到时候怎么过去?”

任何一个人在某个地方呆了五年,也会积攒起许多物品——床上用品,衣服鞋袜,图书笔记,电子设备,日用日杂等等。从剑桥到普林斯顿四百多公里,是那种坐飞机复杂,坐大巴不便的距离,最方便的就是开车载过去。

果然郗羽说:“赵蔚也要去普林一趟,她会开车送我过去。”

李泽文不意外,郗羽贫乏的社交圈里,赵蔚占了超过三分之二的分量。

“如果有东西带不走,可以暂时放我家。”

“好,不过应该不至于,”郗羽说,“我东西不算多,一车就能装个七七八八了。”

李泽文点头。

他清楚,郗羽不缺乏生活能力,绝大多数事情都能自己搞定。

“还有,”郗羽拿出手机,振奋看着他,“教授,我们合张影?”

李泽文看了她几秒后,才在她期待的目光中点头。

郗羽于是拉住某路人,请他帮自己拍张合影。

路人愉快地答应,示意两人站到一起去。

郗羽抱着自己的学位证和鲜花规规矩矩站着,李泽文则地伸手帮她拨了拨博士帽上有些歪斜的流苏,理了理因为有些宽大有些歪斜的博士袍。

然后他对路人点头,示意他拍照。

暖洋洋的阳光、喧闹的庭园,得意洋洋的学生,远处有人吹口哨、起哄,近处有人喝彩,放大大的礼花筒。各种声音混杂在一起,就像一首肆意舒展又生机勃勃的摇滚乐。

半分钟后,照片拍好,郗羽道谢拿回手机。

“嗯……”

这名路人的拍照水平出乎意料的好,她很满意这张合照,李泽文也没有發表意见。

这是一个不发朋友圈、没有微博,别说自|拍、连去了一趟南极回来手机中的照片也不超过一百张的理科女博士主动提出的合影——这其中意味着什么也许她自己都不清楚。

在她看来,这大概是一场结束。

然而,在自己看来,这只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