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刹夜话(2 / 2)

张公案 大风刮过 3489 字 5个月前

智缘轻声一叹:“施主好眼力,寺中本常有猿猴来往,不过都是数十年前的事了。施主既经过此地,难道在山下不曾听说几十年前,这裏曾发生的事情?”

张屏道:“学生打尖时,略有耳闻,说曾有钦犯逃至此地,官兵追拿,引火烧山。”

智缘道:“不错,当日所烧的,便是本寺后面的山林,那场火之后,山中再无猿猴了。本寺便自那时起,改称忏生寺,前住持觉明禅师亦在那不久后坐化。”

夜已初至,智缘的身影仿佛门边一抹水墨涂绘。张屏取出火石,点燃灯盏,智缘双手合十躬身:“阿弥陀佛,施主请早些休息,贫僧告退。”

张屏放下火石:“大师请留步,学生还有一事不解。”

暗暗黄光充盈室内,浅浅扫在门外转身的智缘袈裟之上。

张屏拖着长长的影子走到门前:“学生方才去摘野菜时,见塔林中有一墓,俗碑俗葬,碑上刻的空觉二字却似法号,可否请教是何人之墓?”

智缘垂下眼帘:“俗葬之墓,葬的自然是一坛俗世骨殖,一段尘心。”说罢再一合十,折身离去。

张屏站在门槛边,若有所思地看着幽黑回廊,一只蛾子一下一下撞向桌上灯盏,张屏身后的影子随着噼啪跳跃的灯火微微摇曳。

书生,看来你和之前那些人一样,都为窥探而来。

那你能猜得到么?这间寺院藏着的秘密。

你能发现么?我究竟是谁?

夜深,老树沙沙,窗纸上一抹影子一晃,房门忽然嘎吱嘎吱打开,夜风袭入。

书生,你睡着了否?来玩玩吧。

纱帐外,黑色阴影缓缓移动,床上的张屏翻了个身,面向里,继续酣睡。

书生,不要装模作样了,我知道,你感受得到,不是么?

纱帐翻飞,幽幽的气息呵在张屏的颈项。

张屏的嘴无意识地动了动,抬手挥了挥,抱住了薄毯:“呼——”

床内帐上的倒影,似人似兽,尖尖双爪扣向张屏的颈项。

张屏啪一巴掌打在脖子上。

双爪猛地一缩,一声闷哼。

次日,张屏起床,枕上一物,啪嗒掉在床单上。是一枚啃得干干净净的桃核。

枕边还有一簇黄中带红的毛。

张屏再看向桌上,昨晚他吃了一个桃子,盘中本应还有两个,现在只剩下了一个。

张屏洗漱完毕,拿着那个桃子走出房门,看着广阔庭院,慢慢啃食。

“施主昨晚睡得可好?”智缘忽又出现在廊下。

张屏点点头:“多谢大师,甚好。”

智缘掐着念珠,看着在晨光中仔仔细细啃着桃核上果肉的张屏,不禁莞尔。

“大师,多有打扰,告辞了。”张屏背着行李,在大殿中敬了三支香,往功德箱内放了一些香火钱,向智缘告辞。

智缘合十:“阿弥陀佛,是山寺寒陋,委屈施主了才是。请恕贫僧不远送了。”

张屏还礼:“多谢大师款待,山寺清幽,不应荒凉。当年种种早已过去,觉明住持乃是自惭,更无因大师而生悔恨之意,大师何必再多自责?”

智缘掐着念珠的手一顿,片刻后缓缓道:“施主想来已找到你欲寻的答案。但心会便可,何必说破?”

张屏看了看智缘:“大师起初便知学生来意,不是大师让学生看破的么?”

智缘又沉默了片刻,竟无奈地笑了起来。

这个书生,放着大路不走,爬荒山口称借宿。不用想亦知道,肯定和之前的那些人一样,是在山下听了忏生寺的种种传说,将忏生寺当成了探奇之地。

但他还是将这个书生放进来了。

他想,也许这个书生会不一样。

真的不一样。

“学生在山下听闻数十年前,忏生寺发生的那件事与猿怪的传闻,便起意过来一看。”

忏生寺,本名闲林寺。寺后及附近山里多桃树,常有猿猴在寺中往来,颇有灵性。

然数十年前,有朝廷钦犯逃至此地,请求闲林寺收留。闲林寺住持觉明禅师闭门不纳。钦犯逃至后山林中,被官兵围住,拒不出山,点火自焚。山林大火,烧死鸟兽无数。觉明禅师自悔没能劝化钦犯,致此惨祸,当夜坐化。闲林寺改名为忏生寺。

又有一说,忏生寺后来被成了精的老猿霸占。香客与寺中僧人,多被不可思议的事情滋扰,渐渐僧人越来越少,香火稀薄,只剩下智缘法师一人。

“入寺之后,大师便将真相隐晦告知,学生不曾多花力气。”

立着空觉之碑的墓,从墓土和刻碑年份判断,是觉明禅师之墓。

只因闭门不纳一个逃犯,竟可以让觉明禅师觉得自己不配为出家人?不太能说得过去。

再加上智缘法师的法号及年纪,真相便一看即知。

“当年觉明住持为救大师而做的事,学生无法评断对错。”

无法评断?

你这书生竟敢说无法评断?

倘若那和尚杀的是个人,你是不是还会说无法评断?!

这群和尚,念着阿弥陀佛,讲着众生平等的道理,全是假话!在他们眼里,还是只有人的命是命!

“学生只是觉得,无论对错,都与大师无关。”

智缘一怔:“怎能无关?”

怎能无关。

我乃罪孽之首。

数十年前的那个下午,父亲带他翻进闲林寺的院墙,被寺僧发现后,父亲长跪苦求禅师,他在院子角落瑟瑟地蜷着,寺僧在他脚边放下水碗馒头便匆匆走开,不敢和他说话。忽然,一个石子儿啪嗒掉在他脚边。

他抬头,便对上了屋顶上一双红红的眼。

那大猿继而跳到地上,向他跃来,他尖叫一声向后缩,大猿在他面前数步处停下,好像笑一样呲了呲牙,递给他一个桃子。

“小施主莫怕,这猴儿叫阿智,就跟住在寺里差不多,绝不会伤人,它还会上香磕头哩,真快要成精了。师父说,它修为比我们还高。”

他颤着手接过那个桃子咬了一口,大猿歪头看着他,咔咔笑了一声,很欢喜的样子。

父亲在叩首:“某罪孽深重,不敢连累佛门清静之地,但稚儿无辜,求大师开恩,救他性命!”

他呆呆听着,不甚明白。阿智捡起他的小斗篷,顶在身上,摇摇摆摆,走来走去。

他忽而感受到灼热的视线,便看向廊下。

只见父亲跪在老禅师脚边,目光灼灼看向这裏。

老禅师面如死灰,闭上了眼:“了行,你将这位小施主,带到后院僧房去吧。”

父亲摘下他脖子上的项圈,递给阿智。小沙弥牵着他的手带他离开。

他回头望,就见到阿智把项圈挂在颈上,顶着斗篷,吱吱地学着人的模样,很欢喜地走来走去。

“贫僧绝不能称为无辜。”

“孰是孰非,学生不能定论。但佛经中常云放下,放下,即是向前。”

“放下?”智缘回身看向寺中,“忏生寺中,的确有些无法以常理解释之事。或者阿智真的魂魄仍在,贫僧之身残存,亦是为了证己之罪。”

张屏看看智缘的脸,再看看他的双手:“寺中从来无鬼,天地高远,大师不妨出去走走。放开怀抱,则一切皆无。”

智缘凝视张屏,一笑合十:“多谢施主点化。山长水远,或者来日,贫僧与施主,能再相见。”

张屏再施一礼:“学生告辞。”

书生,你就这样走了?

你是第一个看出了真相的人,你为何不再多说些什么?

智缘迈出门槛,举目望四处山林。

晨色清朗,正是凡间好时节。

阿智,你我在这寺中许久,是否的确该到远处走走?

“……当时要是换个胆小的,肯定就哭着喊娘了。说实话,我腿也有点软。我推开门,一步,一步,走出去……你们猜,我看见了什么?

“你们绝对想不到!我居然看见,那个智缘和尚像猿猴一样挂在廊下,嘴裏叼着一个桃子,双目在夜里雪亮,就这样!这样!这样盯着我!”

一桌书生皆拍案大笑,其中一个拍拍陈筹的肩膀:“陈兄真乃奇人也,此番若不高中,简直愧对天意。曾去过女儿国,差点变成王夫,还夜宿古寺,见了猴子精变的和尚!连连奇遇,必然天意。陈兄来日,定有大成,青史留名!”

陈筹着急道:“嗳嗳,我说的都是真的。不信你们去那县里问问。附近山民都知道,那座庙几十年前不肯收留一对逃犯父子,官兵缉拿时纵火,一只成精的猴王也被烧死了,逃犯父子和猴子的鬼魂回来报仇,先弄死了住持,又搅得庙里鸡犬不宁,谁也降服不住。后来庙就败了,只剩下了一个和尚,据说被猴子上身了。”

同桌书生咋舌:“哎呀,哎呀,真真可怖,陈兄可将其写成戏本,说不定名声不薄于马兄!”

陈筹很是郁闷,却察觉到有视线落在自己身上,转目望去,只见隔壁桌上独自坐着一个书生,正若有所思看着他。

同桌的书生们将陈筹一番取笑后,一哄而散。陈筹悻悻,再转头看向那张桌子,那个书生仍在,正专心致志地剥蒜吃面。

陈筹便凑过去,拱一拱手:“兄台,冒昧打扰。方才在下说起前日一段奇遇时,兄台似是也听见了?”

那书生从面碗上抬起眼,嘴裏嚼着面,点点头。

陈筹试探道:“那,兄台觉得荒诞否?是不是,挺像编出来的?”

书生咽下口中的面:“所见无虚。”

陈筹顿时目光灼灼:“兄台相信?”

书生道:“但无鬼魂,皆是人为。”

人为?陈筹瞪大眼:“什么人会嘴裏叼个桃子自己挂在房檐下?那形态……”两手做爪状,一呲牙,“这样,真跟猴一样。”

什么人?心裏有愧的人。

不能放下的人。

从不生火做饭食五谷,只生吃果实野菜的人。

将明明半个月前住过人的房间遍洒灰尘,有意留下一两张纸页待来客打扫时发现的人。

从头到尾在故弄玄虚的人。

希望别人以为庙里有鬼的人。

自己亦希望世间有鬼魂报应的人。

也许真正可怖的,不是鬼魂,而是无法改变,一无所有,一切皆空。

“唉,算了。”陈筹见连这书生都不吭声了,颓然长叹一口气,“反正就是离奇古怪,古怪离奇,谁知究竟。”再拱一拱手,“是了,兄台可是今科试子?小弟陈筹,请教兄台名讳?”

张屏抬袖还礼:“张屏。”

再两年后,张屏因事又路过虢县一带,绕上山中,忏生寺大门紧闭,门前枯叶荒草满地,已无人迹。

又数年后,张屏巡检沿江诸郡,行至徐州地界,在一处林边见一无碑坟墓,坟包打理得很干净,墓前还供着鲜果,便问一乡民。

乡民道,约两三年前,有一个云游的和尚来到此处,化缘时不吃五谷,只食鲜果,好与小童嬉耍。有一善人将其接到宅中供奉果菜,斋毕,求卜吉凶。和尚道:“出家人遇俗事本不当说破,但贫僧或与檀越有缘,该行此举。”转而点向门外,“南墙下有祸引。”又指向一位家仆,“此人为祸根。”

善人即着人查看南墙下,拨开墙边草,发现有个记号。原来有一伙悍匪流窜到此地,打家劫舍,在将下手的人家墙下做记号,还收买家仆做内应。

善人立即将那家仆扭送官府,经审后剿了那伙悍匪,又要厚赏和尚,和尚悄悄离去,却被悍匪脱逃的喽啰杀死在道旁。

亦有人说,这和尚已成佛,唯恐世俗纠缠,便借故尸解死遁。和尚死后,有孩童见一大猿攀树而去。

乡民将和尚尸首收葬,不知法号,故坟未立碑,常有人来此供奉鲜果,祈求叩拜,颇有灵验。

张屏独自在坟前矗立,忽听树叶窸窣,一黄毛小猴从树上蹿下,抱起坟前盘中一个桃子,迅速蹿回树上,向张屏吱吱两声,叼着桃子攀枝跳跃向树林深处去。

书生。

施主。

山长水远,或有来日,你我能再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