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001:人之初,性如田。种桃李,果满园。(2 / 2)

下笨功,生巧劲儿。

王献之笔耕不辍的苦练二十年,书法终于大有长进。王献之后来成为举世闻名的书法家,与父亲王羲之齐名,时人并称他们为“二王”。

覆辙之鉴:

从前有个叫尚梁歪的人,前后生了十个儿子,日子过得很穷。

他嫌弃父母年迈多病,又不能干活,就经常呵斥谩骂,最后还以“老不死的累赘”为由,遗弃了他们。

尚梁歪的所作所为,遭到了许多人的唾弃,有良心的人家都不愿意将女儿嫁到他家。

为了给儿子们成亲,尚梁歪伤透了脑筋,他托媒人问遍了方圆几十里,才勉强给十个儿子都娶上了媳妇儿。

儿子们都成了家,尚梁歪也老了,年老多病的他再也干不动活了,然而,他最小的儿子竟然又以“老不死的累赘”为名,将他逐出了家门。

另外九个儿子一个也不肯收留他,任凭老人苦苦哀求也都无济于事,儿媳妇们更是没有一个愿意给他养老送终的,因为她们都出自不肯赡养老人的人家。

尚梁歪就这样孤苦伶仃的饿死在路边,最后被胡乱埋在一个乱葬岗中。

十几年后,尚梁歪的孙子和孙女儿们也都长大了。

可是,他的孙子们都娶不到媳妇儿,没人愿意老了以后,再被儿女遗弃。

他的孙女儿们都找不到婆家,没人愿意娶一个将来注定会遗弃老人的儿媳妇儿。

只有那些无父无母的老光棍儿,打爹骂娘的恶棍,还有肮脏的乞丐愿意娶他们家的女儿。

他们的儿女天天骂他们丧尽天良,埋怨他们缺德不孝,等到他们年老多病时,大多又以“替爷爷奶奶报仇”的名义遗弃了他们。

尚梁歪有个孙子叫尚崇德,因父母病死,而被好心的邻居收养,在私塾里读了二十四孝的故事,深以父祖为耻,立志要做一个纯孝的人,从此改了个名字,叫:尚知羞。

成年后,尚知羞节衣缩食,收养了被堂兄妹遗弃的叔伯婶母,虽然经常被他们埋怨谩骂,依然坚持每天嘘寒问暖,供他们吃穿。

在尚知羞的精心照料下,他们的身体逐渐好了起来,为了贴补家用,心怀愧疚的他们也会主动找些活计来做。

尚知羞的堂兄弟见老父老母还有劳动能力,纷纷来找尚知羞索要工钱,尚知羞叫他们把父母接回去赡养,他们又不肯,只叫父母天天回家干活,还留在尚知羞家吃住。

有一年,边关有战事,朝廷来征兵。

尚知羞的堂兄弟们为了躲避兵役都逃进了山里,尚知羞就代替他们服了兵役,还没到边关,战事就结束了。

回来的路上恰逢圣上恩科,尚知羞在同伴们的怂恿下参加了科举考试,结果一路高歌猛进,最终被圣上钦点探花。

皇上听说了尚知羞立志纯孝的故事,还将自己最宝贝的女儿嫁给了他。

等到尚知羞衣锦还乡回到家里时,他才发现,就在他出征后不久,家乡突然流行了一场大瘟疫,他的叔伯婶娘和堂兄弟们,都被那场大瘟疫夺走了性命。

致家长:

每当顽童犯错时,总有一些家长会将“他还是个孩子”挂在嘴边。

言外之意往往是:

“孩子不懂事很正常,应当免责!”

“孩子还小,还不能理解是非对错,应该等他长大了再管教。”

这些观念是非常错误的,尤其是家长当着孩子的面说这些话的时候,孩子很容易就理解成:“我现在还小,我就是有调皮捣蛋的特权,我这么做就是对的。”

那就助涨了孩子的错误认识,混淆了对错是非,在孩子的心田里播下了荆棘的种子,还给它浇了水、施了肥。

孩子的本性是一片沃土,你得赶紧播下美德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

不能任由荆棘的坏种子生长,等到荆棘长成了大树,再想清除它可就难了。

等孩子大了,“懂事了”,他还听你的吗?

坏习性已经深入骨髓,他还改得了吗?

有些家长很不注意约束自己的错误行为,总觉得能把最正确的道理讲给孩子听就行啦。

要知道,语言是非常抽象的,小孩子很难理解语言背后的真正含义。而且,人是特别善于通过视觉观察的动物,小孩子都是有样学样的。

所以,道理讲的再好,不如以身垂范,把这个榜样做好。

喜欢中华三字经新编请大家收藏:中华三字经新编更新速度最快。(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