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1 / 2)

“曹厂长,怎么人还没到啊?”

穿着一身整齐的新西装还特地去染黑了头发的厂长曹正华此刻也不说话,但从他攥紧的拳头也能看出他现在的心情非常紧张。

他身后站着几十名制药厂的工人,都在等待着gmp审查小组的到来。

“能通过吧?万一通过不了怎么办啊?”

“肯定能啊,花了这么多钱呢。”

“那可不一定,听说隔壁省的银河制药公司上个月申请审查就没通过,现在正想办法继续改造呢。他们不也花了那老多钱吗?”

工人们一开始都站得很严肃,但他们出来得太早,审查小组迟迟没到,大家就开始聚在一起窃窃私语起来。

这里是泉西省唯一的医药专业开发区和国家火炬计划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他们身后是占地200亩的泉西制药厂的新厂区。

泉西制药厂是一间有着30年历史的老制药厂了。

在过去的十年间里,泉西制药厂治疗肝病的几款中成药在华国药品市场上名噪一时。这些都是泉西制药厂令业内艳羡的拳头产品。

当时的泉西制药厂看准了华国巨大的肝病市场,借助名医验方生产独家品种获得了巨大成功,产品年销售总额曾经接近亿元。

泉西制药厂主打产品都是在医院里销售的处方药,都是独家品种,根本不发愁销量。其次,厂里有一支很精干的销售队伍,国内市场覆盖到29个省市、自治区。

另一方面他们还请明星打广告、做活动,借知名度促进营销,搞得热热闹闹的。这些在当时很超前的市场化运作手段使销售量不断上升,泉西制药厂出产的药品经常脱销。

在当时,外地的患者要想通过制药厂里的熟人买到药都得排队等着。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当时向市场源源输送药品的泉西制药其实并没有自己的厂房和车间,所有产品都是借用泉西制药三厂1400平方米的车间进行生产的。

1998年前的药品监管政策并不要求制药厂必须拥有自己的gmp车间。泉西制药厂不需要为建厂房、添设备投入巨资,只交一些租金就行了。

但是随着1998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成立,实施gmp成为药监工作的重中之重。

1998年12月18日,国家药监局颁布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从此,华国的制药企业开始了gmp制度下的新生存时代,开启华国制药企业第一轮“伤筋动骨”式的gmp改造。

这次gmp制度不再是以前那种鼓励式的,而是强制执行。

到2001年12月31日,全国所有的药品制剂和原料药均必须在符合gmp的条件下生产,未通过认证的企业要全部停产。

而且对目前尚未进行gmp改造或在2001年12月31日前不能申请认证的,不准其委托其他企业加工生产。

这相当于把制药企业“侥幸逃生”的后路也堵死了。

这就逼得泉西制药厂不得不建造自己的厂区了,还得是符合gmp规格的厂区。

上马gmp工程,获得“准生证”,成了泉西制药厂未来生存的唯一选择。

泉西制药厂的厂长曹正华当时真是急得头发都白了。

买地皮、建新厂房、购进新设备等等,没有两亿元资金下不来。

平地上建起一个这么新的厂子,投资当然大。

泉西制药厂虽然生意红火,总资产已经高达5亿元,但是流动资金并不多,药品原料采购,药厂工人的工资已经占了大头。即使他们把厂里全部的流动资金都拿出来也远远不够。

不过幸好泉西省的相关领导对推动gmp制度规范也很重视,专门派人为他们制定了解决方案,并且帮他们寻找新的厂区土地。

最终泉西制药厂通过向银行贷款8000万,厂里拿出1亿3千万元,总算是凑够了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