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1章 如何拯救自己(2 / 2)

这样说着可能听着有些拗口,接下来我们就用父母和孩子来说吧。

如果一直活在悲观里,就会渐渐演变成习得性无助,简单点说就是通过事情失败的经历,获得了一种不管怎么做都不会成功的无助感。

刚才我们假设的场景里,父母的表现就很可能造成孩子的习得性无助。如果我们总在一件事上遭遇失败,就可能放弃对这件事的努力。

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其实并不是我们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会带来什么后果呢?它会让我们形成一种悲观的解释风格,但凡遇到坏事,我们就会用这种消极的思维分析这件事的原因,认为都是自己的错;然后把后果想像成永久的不良影响,会全方位影响你的生活。

悲观的解释风格,相当于自己给自己带上的一个枷锁,会让人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而且,这种解释风格是在童年时期发展出来的,如果不去管它,就持续一辈子。

这种悲观的思维方式,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影响,包括在之后发展成为抑郁症的可能。

还有,悲观的孩子对生活不会那么热爱,因为他们很难建立成就感,没有信心面对挑战。这一定是作为父母不愿意看到的。

不过,不能悲观,也不是就直接盲目乐观。常见的第一个错误做法就是,把自信直接附加在孩子身上。

直接告诉自己要自信,这种掌控行为根本没有任何作用。

我们还是先来举例子解释一下什么是‘掌控行为’,掌控行为,俗称控制力。比如当我们还是孩子时,学会说话走路、学着自己穿衣服穿鞋等等,这些都是通过努力学会的技能,从而获得对各种事情的控制力。

可以说,孩子从出生起,就在学习掌控行为。掌控行为是学龄前儿童形成乐观心态的关键。这种掌控行为的建立,可以帮他们建立起面对困难不退缩的习惯。

到孩子五六岁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思考因果关系了,他们对为什么失败为什么成功,发展了一套理论;同时也发展了一套如何将失败转为成功的理论,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孩子将来能否乐观的基础。

父母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注意了,我要开始召唤出我们的‘内在父母’来教育我们的‘内在小孩’了。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汤姆是个六岁的小男孩,但是他已经形成了一套悲观的理论。因为他觉得自己做什么事都不如姐姐。

有一天汤姆跟姐姐玩搭积木,姐姐在搭一艘火箭。汤姆在模仿姐姐,姐姐怎么做他就怎么做,但汤姆却无法搭成火箭,因为姐姐的动作太快了,汤姆赶不上她。

汤姆越来越焦躁不安。每一次将积木推倒重新开始游戏,他就很生气。

后来他把积木扔向姐姐。汤姆的父亲看到了,就来安慰他,夸汤姆做得好,是最优秀的火箭制造家。

但是汤姆还是很沮丧,说姐姐什么都比他强,他做的火箭翅膀老是掉下来,他讨厌搭积木,他觉得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

汤姆的父亲实在不愿意看到儿子难过,就亲自上阵,帮助汤姆做了一个很漂亮的火箭。

好了,举例结束了,你们觉得,汤姆父亲的做法有什么问题吗?

他的做法已经比我们刚才讲的小明的例子中,父母的做法好很多了;但他依然犯了个错误,就是他试图将自尊直接附加到孩子身上。这个做法是错误的,实际上,这会起反作用。”

喜欢半盲女的英雄之旅请大家收藏:半盲女的英雄之旅更新速度最快。(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