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离开大沽口南下(2 / 2)

李若琏指着一张登州城地形图和朱慈烺解说着,说到最后就提出了请朱慈烺以后再北上就呆在登州的建议。

南下登州是既定方针,一直就在执行,不过堆放在大沽口的物资不少,人员也不少,必须分批前往。

最早一批是四月上旬登船出发的,就是李若琏和苏观生一批7000多人、一百二十万两白银和10万石粮食,乘坐着沈廷扬的沙船浮海到了登州。之后沙船又回到了大沽口,带回来一批红布和各种生活物资,还带来了登莱巡抚曾化龙。

在四月十五日时,沈廷扬第二次率领沙船队离开大沽口。这次带走了两位公主、一批宫人太监,还有一些在大沽口行在没有差事的官员和勋贵,另外还拉走了20万石粮食。

四月二十二日,沙船队第三次离开大沽口。这次又带走了一批官员、勋贵,还带着了许多随行的“义民”,锦衣卫指挥使朱纯杰和朱慈烺的老师户部侍郎林增志也跟着一起走了,还带走了一半的锦衣卫、一百二十万两白银和10万石粮食。

五月初三,沙船队第四次离开大沽口。滞留在大沽口的官员、勋贵的家眷,还有勇卫三师部分官兵,以及一百多万两银子,10万石粮食也跟着一起运往登州。

而这一次,除了留给大沽口一百二十万两银子,大部分皇室成员、主要朝庭成员、勋贵、余留的一千几百多万银两、10万石粮食,勇卫一师(框架、官齐兵少)官兵、虎卫一、二、三营(框架、官齐兵少)、龙骑一、二、三营(框架、官齐兵少),都将跟随朱慈烺去中都凤阳。

大沽口至登州,乘船最快需要一天,朱慈烺利用这段时间,发奋写书《格物致知之理》,以后开科取士考试内容,大部分也将取自全册。

总之,他要将《格物致知之理》编成一本引领大明发展的百科全书,同时帮助那些有才华的匠户和军户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然后带领他们研制各种先进的器械和武器,让大明发展成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国家。

写着写着,一道灵光,突然闪现在他的脑际,他终于明白了——大明之所以发展不起来,是因为很多人才都被埋没了!

这年头的统治者错误的认为,只有读书人,才是人才,或者说,只有读死书,认死理,认为读书就是为了当官,读书就是为了跻身士绅阶层,这样的人,才是人才。

其实,他们错了,倒不是说读书人不是人才,只是他们的看法太片面了。

读书就只为当官,然后跻身士绅阶层,然后兼并土地,然后依靠兼并来的土地过上上层人的生活,这样能发展起来吗?这样只能慢慢走上绝路!

读书人还应该有别的追求,不能只为当官,更不能只为跻身士绅阶层。

比如王宣这样的,读了书,有学问了,就开始考虑怎么把匠户的技艺传承下来,并想方设法的去提高匠户的技艺,这样,大明的工业才能发展起来。

比如俞大猷、孙元化这样的,读了书,有学问了,就开始考虑怎么用改进武器和战船,击败倭寇,怎么改进战车,击败蒙元骑兵,这样大明的军队才能强大起来。

工业发展起来了,有钱了,有先进的武器了,军队强大了,有实力了,大明不就随之强大起来了吗!

这就是大明的希望所在,或者说,这些人才是大明的希望所在!至于那些读书纯为当官的官绅,不但不能令大明富强,在很多方面,反而是阻碍大明发展的绊脚石。

喜欢大明最后一个狠人请大家收藏:()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更新速度最快。(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