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洛(2 / 2)

风云信长传 赤军 5020 字 2个月前

七日出兵,二十六日入洛,整个过程还不到二十天,如此疾风一般的神速,使周边大名、豪族们莫不胆战心惊,也使足利义昭及其麾下的细川藤孝、明智光秀等人钦佩不已。入洛以后,信长分出各军,进攻“三好三人众”所占据的摄津、河内(都在今大坂府)诸国,先后攻克青龙寺、芥川、越水、泷山、池田等城。“三好三人众”被迫向西逃蹿,跑去四国存身,还在和他们作战的松永久秀一看大势已去,遂怂恿三好氏家督三好义继主动向信长表示臣服。

松永久秀是弑杀义辉将军的主谋,足利义昭对他恨得牙痒痒的,要求信长即刻斩下这大恶人的首级。然而信长却认为,久秀在畿内的势力盘根错节,如果杀了他,各地国人将会纷起一揆,此时只有安抚才是上策。此刻义昭又怎敢违拗信长的意思?只得点头同意了。

连权倾一时的“幕府执权”松永久秀都拜服在自己脚下,信长志得意满,认为畿内已不足平也。十月十八日,信长正式请得了天皇朝廷的圣旨,封足利义昭为新的征夷大将军。足利义昭满意之余,当然也对信长感激涕零,二十八日,他宴请信长,观看日本传统艺能——能乐,席间希望信长就任幕府管领一职,在遭到婉拒后,干脆开出一张“最大面额的支票”,说:“我封大人为副将军,如何?”

副将军作为正式职衔,是从来也不曾存在过的,但无论是副将军,还是幕府管领,义昭的动机都很明显,要将织田信长完全纳入幕府管理体系,成为自己恢复室町荣光的左右臂膀。信长对此当然心知肚明,但他的志向是夺取天下,而不是帮助室町幕府再兴,义昭只是自己的工具而已,怎可以一跃成为自己名正言顺的顶头上司?为此,他也立刻推辞了副将军的职衔,并很快离开京都,回归岐阜城,只留下重臣佐久间信盛、丹羽长秀、木下秀吉(藤吉郎)等人负责洛中的防务。

遭到拒绝的义昭大为惶恐,他一方面在给信长的书信中称其为“御父织田弹正忠殿”(信长新晋升为弹正忠的官职),一方面以将军的身份,开始大肆任命畿内各国守护:摄津守护由和田惟政、池田胜正、伊丹亲兴三人共任;河内守护是三好义继和畠山高政;山城守护为细川藤孝;大和守护为松永久秀。这些人中,半数是跟随他流浪四方的旧臣,半数是畿内降伏的大名、豪族。这些任命都没有经过信长同意,当然会引起信长的极度不满。

就这样,织田信长和足利义昭互相利用的蜜月期,短短数月就结束了。

“霸王和将军的矛盾”

织田信长统率大军回归美浓岐阜城以后,畿内地区突然又乱了起来——终究他倏来倏去,敌人虽多数败灭,局势却还不稳定。永禄二十年(1569年)一月五日早晨,逃去四国岛的“三好三人众”联合斋藤龙兴等各路被信长击败的残党,突然从和泉国(今大坂府南部)的堺港登陆,领兵杀回,包围了足利义昭的住处——京都六条本国寺。义昭的直属部下,以及信长留下来监视义昭举动的武士们,包括细川典厩藤贤、织田左近、明智十兵衞光秀、津田左马丞、森弥五八等将挺枪奋战,仍因寡不敌众而步步后退。

危急时刻,三好义继、细川藤孝、池田胜正等义昭任命的各地守护们终于率兵赶到,与敌军在京都桂川河畔展开激战,“三好三人众”不敌败退。

消息六日传到岐阜,信长十日就率十数骑顶风冒雪回到了京都。为了避免类似事件再度发生,他决定扩建和加固义昭的居所——那是自己夺取天下的工具,要是被别人抢走了可怎么好啊!

于是命令家臣村井贞胜和岛田秀顺为监工,召集五畿和尾张、美浓、近江、伊势、三河、若狭、丹后、丹波、播磨共十四国的工匠,齐集京都,在二条街道为足利义昭兴建新的官邸。这官邸简直是一座城堡,四面有高高的石墙,外挖壕沟,裏面到处都竖立着箭楼和武士木屋。京都本是仿照唐都长安城的式样建造的,街道纵横,相当繁华,却并没有多少抵抗外部攻击的能力,这座新的城中之城可不一样。

经过两个月的建设,信长把二条街道上足利义昭新的御所修建得巩固无比,称为二条城。

义昭入住二条城后,信长再次向他献上大刀和骏马,以示恭贺。义昭大喜过望,也下赐金杯和御剑【日本刀也俗称为剑,但真正意义上的剑,是指幕政时代以前仿唐制的双刃直剑。】。当然这种其乐融融的君臣礼仪都不过表面上文章而已,两个人全都一肚密圈,各怀鬼胎。此外,在修建二条城的时候,信长又顺手翻新皇宫,这使他在朝廷心目中的地位也立刻变得高大起来。

日本天皇很久以前就失去了权柄,仅仅拥有祭祀权,好象全国最大的神官。幕政时代,幕府虽然对朝廷诸多约束,还基本保持这个空架子衣食无忧,等到幕府失去权柄,朝廷也就跟着贫困下来,无数殿上公卿【日本仿唐制,官位分级,从正一位(即正一品)一直到少初位(同从九品),一般只有五位(即五品)以上的官员有上殿觐见天皇的资格,称为“殿上人”。】流离失所,就连天皇也一度靠贩卖字画求食。各地大名为了取得更高的官职,或者为自己涂抹“尊王”的大义色彩,也往往向朝廷进献贡品,但根本杯水车薪,无法填满这个没有生计来源的庞大官僚体系的无底洞。信长此番下令开始翻修皇宫,“尊王”之意令天皇大为感动,于是在足利义昭的怂恿下,天皇亲自下诏,要册封信长做副将军。

信长再度推辞不受,并在第二年(1570年)向义昭提出了《五条书》,其基本内容为:

一,凡将军颁发之重要文件,均需有信长副署才产生效力;

二,以前将军颁发之诏令全部无效;

三,对属下的恩赏,悉委托信长处理;

四,天下政务,信长可不经过将军自行处理;

五,天下平定后,一切礼仪规章,皆由将军施行。

信长的意思很清楚,平定乱世不能依靠丧失权柄已久的室町幕府,而必须依靠自己的岐阜政权,类似于“战时独裁政府”,要等四海澄清,他才会把权力交还给义昭将军——当然,到了那个时候,谁都不相信他真会乖乖交权的。

很显然,这份文件的内容,是如同父亲教导孩子一般,告诉义昭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潜台词也很简单:“你只要乖乖听话就好了,如敢胡作非为,我定严惩不饶!”如此严格限制幕府将军的权力,不禁令义昭大为恼火。他虽然早知道信长野心很大,但前此还抱着万一的希望,要信长不仅名义上承认自己的主公地位,还要实际上赋予自己真正的将军权柄。事情既然走到这一步,义昭彻底失望了,他开始如同被三好氏威胁时代一般,秘密写信给各地有力大名,要他们上京讨伐信长,从水深火热中拯救自己。

可惜信长也早料到他会有这样一手,于是一方面大力拉拢义昭的亲信,日益把将军架空,一方面任命木下秀吉等家臣滞留京都,随时监视义昭的动向。就在这种情况下,先是明智光秀,然后是细川藤孝,都脱离义昭阵营,站到了信长一边。

明智十兵衞光秀本是足利义昭的家臣,因为他文韬武略,无所不精,颇受信长的赞赏,于是当义昭来到美浓立政寺的时候,信长向义昭示意,想让光秀成为自己的直属家臣。正有求于信长的义昭一口答应了。

就这样,光秀出仕于织田信长,在信长攻入京都,拥立足利义昭为征夷大将军后,指派光秀和木下秀吉担任京都奉行,负责京都的治安,以及与朝廷的交往和折冲。虽然担任同样职务,但血统高贵,学识渊博的光秀,明显比乡下出身的秀吉要称职多了。

通过不断的磨炼,明智光秀逐渐成长为信长的左膀右臂,织田家一流将领。而至于他最终成为杀害信长的刽子手,那是许多年以后的事情了,此刻谁都预料不到。

细川藤孝(幽斋)本为三渊氏,后来过继给细川元常为养子,成为第十三代将军足利义辉的直属家臣,他是当时着名的诗人与学问家。义辉自杀后,藤孝等人保护足利义昭逃出兴福寺一乘院,四处流浪,最终落脚在岐阜城外的立政寺。

织田信长保护义昭进京,细川藤孝受封为青龙寺城主、山城国守护。因为原本认为困难重重的上洛之路,信长仅短短二十天时间就将其开通了,藤孝因此大为敬畏信长,当足利义昭和信长决裂的时候,藤孝果断地放弃义昭,站到了信长一边。

“伊势平定战”

为了便于开展以后的情节,咱们先来简单介绍一下织田信长的家庭状况。信长的正室是浓姬,但并无所出,因此他另外娶了好几房侧室,包括生驹氏、坂氏、土方氏、赤松氏等等,共生下七子八女。其中长女嫁于蒲生氏乡,次女嫁于德川家康的长男信康——出嫁的时候年仅九岁——其后就是长子奇妙丸、次子茶筅丸与三子三七丸,这三个最有名的儿子了。奇妙丸与茶筅丸的母亲同为生驹家的吉乃,相差不过一岁,三七丸是坂氏之女所出,与茶筅丸同年出生。因为信长并没有嫡子,因此这年龄最大的三个庶子,就成为织田家督继承人宝座的主要争夺者。

信长行事往往出人意表,他喜欢新奇的事物,而对于传统重视的事务,则经常会显得漫不经心——参加父亲的葬礼是如此,给儿子起名也是如此。据说他在得到长子以后,前往看顾婴儿,脱口而出:“呀,原来是这样的呀,奇妙,真是奇妙!”于是取名为“奇妙丸”。对于次子,他也不知道怎么一看,觉得婴儿的脑袋好象茶筅【抹茶用具,以竹丝编成,形状类似于今天的搅蛋器。】,于是起名茶筅丸。奇奇怪怪的三七丸的名字,据说也是这么随口胡诌出来的。

奇妙丸元服以后,起大名为勘九郎信忠。信忠为人聪敏而诚实,又是长子,是信长最属意的继承人选。为了避免引起纷争,信长决定把次子和三子都过继出去做他人养子。战国时代,以继子做家族继承人,并非罕见之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那是为了表示自己彻底臣服于继子来源的家族,从此两家并为一家,世代维持牢固的主从关系。因为日本人从来重家系而轻血缘,只要家名不改,家族得以延续,传位给非直系血亲甚至于完全非血亲,也是无碍的。

基于这一缘由,信长首先让三男三七丸继承神户家族,即起大名为神户(织田)三七郎信孝。此后征服伊势南部,又让次子茶筅丸娶国司北畠具教之女,以女婿和养子的双重身份继承北畠家,起名北畠具丰,后改为北畠(织田)三介信雄。

上述所谓征服伊势南部,又是怎样一个过程呢?且说以京都为中心向外辐射,第一个圈子就是畿内五国,然后是近畿的近江、尾张、美浓、伊势、越前、若狭、丹波等国。织田信长既然已经基本控制了畿内和近江,就要将势力向外扩展,他首先选定了力量最为小弱的南部伊势国北畠氏。

伊势国司北畠具教是战国时代着名的剑术高手,得到“剑圣”塚原卜传“一之太刀”的真传,还曾击败过“柳生新阴流”的鼻祖柳生石舟斋宗严。他结合塚原卜传的“新当流”和上泉信纲的“新阴流”,自创名为“伊势新刀流”的剑术流派。此外,据说他还精通和歌,是文武双全的名将。

幕府将军足利义辉曾致书北畠具教,请他上洛讨伐三好氏,具教因此展开伊势统一战,但在豪族长野氏的顽强抵抗下铩羽而归。永禄十二年(1569年)八月,也就是六条本国寺之战的半年以后,信长首先征服了长野氏,然后大举进攻南部伊势。北畠具教立刻召集各方兵马,总数据说达到一万六千,固守八田等城严阵以待。

织田信长此战志在必得,合并畿内、尾张和美浓各地兵马,率木下秀吉、毛利秀赖、佐佐成政、蜂屋赖隆等将,浩浩荡荡的号称有七万之众。两军才刚接触,北畠具教之弟木造具政却突然掀起反旗,主动投降了信长。八月二十六日,信长与木造具政会商后,大军挺进八田城。在进攻八田城附近的阿坂城的时候,大将木下秀吉胯部中箭,几乎丧命。

二十八日,织田军绕过固守不降的数座敌城,直薄北畠氏本城大河内城(今松阪市大河内町)下,在桂濑山设下本阵。此次攻守战极其惨烈,延续了两个月之久,其间织田方大将池田恒兴、丹羽长秀、稻叶一铁等曾尝试夜袭,结果遭到惨败,包括前来助阵的浅井军全都损失惨重。

由于城内粮食充足,北畠氏重臣鸟屋尾石见守又防备得法,织田军虽智出百端也无法得手。最终信长只得假意和谈以拖延时间,然后策反城内北畠氏重臣,才终于在十月二十七日迫使北畠军开城投降。北畠具教被迫让位给儿子具房并出家为僧,还将女儿雪姬嫁于信长的次子茶筅丸,立茶筅丸为下一代继承人。元龟三年(1572年),茶筅丸元服,称北畠三介具丰。至此,继美浓国后,织田信长又成功吞并了伊势一国。

北畠氏的下场是极其悲惨的。平定伊势后,织田信长安排叛降的原北畠氏家臣泷川雄利、柘植三郎左衞门尉等人留下辅佐次子信雄,又让泷川一益、织田信包两将镇守南北伊势。为了赢得领民的拥戴,并发展商贸事业,他撤除了各豪族架设的重重关卡——这直接引发了各地豪族的不满,伊势国再无宁日,国人一揆此起彼伏。

天正四年(1576年)十二月,因为传说许多国人一揆都和隐居的北畠具教暗通声气,于是在三介信雄的谋划下,织田军突袭具教所居的三濑御所。具教大呼悍战,以剑斩杀了十九人,重伤百余人后,终于跳上七尺高的石垣切腹自杀,享年四十九岁。接着信雄又袭击北畠具房隐居的多气御所,除具房本人幸免于难外,北畠氏一族竟被屠杀殆尽。

就是这个残忍的三男信雄,以后还有很多他的故事值得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