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汴梁(二)(2 / 2)

普天之下 肖申克117 2001 字 6个月前

“请大人详言!”刘郁像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抓住了他的衣袖,仿佛怕乌古孙仲端会逃走一般。

“你可知你那堂兄刘翼身在何处吗?”乌古孙仲端道。

“刘明远?”刘郁惊呼道,他毫不客气地给了自己一个耳光。

“对啊。你那堂兄刘翼当年被蒙鞑掳去,后来辗转成了贺兰国王的私属。”乌古孙仲端道,“这贺兰国王在蒙鞑那里可是一个国王,你去对翟奕诸辈说说你们与贺兰国王的渊源,料想崔党之人也不敢对你兄长怎样。”

这乌古孙仲端及城内地绝大多数人还不知城外地并不是蒙古人,而是贺兰军。那崔立一党中的大多数在城外就地被擒,正被押在城外的营帐内。赵诚只是命人将城门把守着,不让城内地人外出。自己却忙着与诸将研究下一步计划,任凭崔立的余党在城内逍遥自在。

刘氏兄弟十年前以为自己的堂兄弟刘翼已亡,后来从出使蒙古的乌古孙仲端处知道自己的堂兄弟刘翼还活着,只是这件事情对当时地他们来说并非一件光彩的事情,因而时间长了他们甚至就忘记自己有这么一个堂兄弟在。

乌古孙仲端一提起这个茬。刘郁立刻就知道事情有了转机,连忙兴冲冲地告辞而去。乌古孙仲端瞧着刘郁的背影,不知自己该为他们兄弟高兴还是悲哀。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乌古孙仲端以这个为自己解释一切。

家眷们在院中窃窃私语。谈论城中这两天发生地一切,诸如某某位大臣在房中自缢的可叹可悲可赞可怕的消息。

乌古孙仲端长叹了一口气,回到自己的书房,却无任何读书的欲望。他端坐在自己地书桌前,看着桌上的一截麻绳发呆。

“人死亦易事耳!”心底深处的一个声音不断地对他说。这个声音既振聋发聩,让他欲掩双耳,又像是在很遥远的地方响起,几不可闻。乌古孙仲端口中也一遍又一遍地默诵着这句话。呆坐在书房里,直到日落时分又一位客人来访。

来者名叫裴满思忠,是汝州地防御使,此人是乌古孙仲端地太学同窗,又都是承安二年进士,同窗又同年,故私交颇厚。只是二人异地为官,很少能见面。这次要不是奉命赴汴勤王。裴满思忠也没有机会来找他。他不过是一个空有头衔地官员罢了,这汴梁城内像他这样的官员数不胜数。不是被召来所谓勤王的,就是逃来地。有门路的,不是追随皇帝而去,就是投到崔立的门下,剩下的,就是像他这样的无所事事的官僚。

大难临头,有人逃亡而去,有人趋炎附势,有人准备归隐,有人自我了结性命,有人正准备了结性命。唯独敢拿起兵器起来反抗的太少。

“裴满兄真有闲情逸致,居然还带了一壶酒来寒舍作客。”乌古孙仲端勉强露出微笑道。

那裴满思忠瞪眼佯怒道:“城都没了,我喝点酒能算个什么?”

“是啊,人死亦易事耳。人生譬如巢燕,或居华屋杏梁,或在村居茅茨,及秋社甫临,皆当逝去。”乌古孙仲端道,“管它什么仁义廉耻,来,今日小弟与兄一醉方休。”

“这就对了嘛!”裴满笑着道。只是他的笑容中总是掩饰不住悲愤之色。

这两人在庭院中一边饮酒,一边谈起当年太学同窗之趣事为乐,追忆年少时地风华,感叹岁月的摧残让人不可抵挡。

“哎,逝者如期,转眼间你我都老了。”乌古孙仲端道,“人死亦事耳,何谈当年风月?”

“乌古兄何必如此消沉?”裴满思忠奇道,“今朝有酒今朝醉,别去想昔年的荒唐事,也别去想如今窗外那些肮脏之事。你我空有报国之心,奈何国将不存,纵是有你我书生意气复生又与事何补?”

“呵呵,陛下出奔,留在这汴京城的百官,人人争着投到崔老儿的门下,趋之若鹜,不甘人后。裴满兄何不也投去,却来找我这个无能之辈饮酒?”乌古孙仲端苦笑道。

“咱不过是无名之辈,小弟可不入人家郑王(指崔立)的法眼。”裴满思忠自嘲道,旋即又道,“不过,眼下崔党的下场恐怕不比我等好过。”

“裴满兄何出此言?”乌古孙仲端微醉,惊讶地问道,“小心隔墙有耳,让屑小举告你的罪状。”

“乌古兄看来是整天未出门了,眼下这城内城外地军士可不是蒙鞑兵,而贺兰军。”

“贺兰军?”乌古孙仲端满脸疑问。

庭院外传来一阵又一阵疾驰地马蹄声,夹杂着惨叫与喝斥声。

裴满思忠指着院外道:“听,贺兰军从正午起大队人马就入了城,到处索名抓捕,全是崔党一徒,凡是攀附崔老儿的,都没有好下场,被一一拿下,家产抄没,看来那老匹夫将不得好死了。百姓倒是暗暗叫好。”

“你地意思是说这次来的不是蒙鞑,而是贺兰国王的军队?”乌古孙仲端讶道。

“嗯,谁来还不是一样吗?这贺兰国王不也是蒙鞑中的一份子吗?还是一藩王亲来,足见蒙鞑亡我大金国之心,犹如狼子野心。”裴满思忠颓丧地说道,“只是这崔某人,国之巨奸,汴京百姓人人欲杀之而后快,却是成了蒙鞑的阶下囚,怕是将会被蒙鞑问斩。这说来让人觉得意外,崔某人为何不是死在我大金国的堂堂廷杖之下?荒唐啊!”

“不、不!”乌古孙仲端连连摇手,“这贺兰国王与蒙鞑绝不一样,既然是他亲至,那我汴梁城内的百万百姓,倒是可以高枕无忧了。”

乌古孙仲端忽然觉得自己居然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并隐有期待之意,他着实吃惊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