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在中东欧战场上的苏制KV-2式战车以其坚固到几乎不可摧毁的装甲,以及威力巨大的76.2mm战车炮震惊了整个世界,而机动性更胜一筹的T-34式战车更成了德国装甲部队眼中第一号敌人。
为了对付这两个难缠的对手,德国开始加紧研制装载75mm战车炮的五号黑豹式战车和装载88mm战车炮的六号虎式战车。
不过在两型新式战车投入使用之前,德国人只能先用升级火炮的三号战车和四号战车顶在第一线。
如果说德军战车跟苏军战车只是存在极小的、可以轻易跨过的代差的话,那么对于只装备有37mm小口径火炮的西北二号战车来说,苏军战车就是一个无法匹敌的怪物。
也就是说,如果苏联最后没有被德国灭亡,那么排山倒海的苏军战车群出现在蒙边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那么德国能最终击败苏联,灭亡布尔什维克政权吗?
答案是否定的。
姑且不说苏联还有英美外援,德国等于以一己之力迎战三个大国,就算德苏单挑的话,以苏联庞大的国土面积而言,希特勒也从未设想过侵占乌拉尔山以东地区。
那么结果就已经揭晓了,在德国无法彻底击败苏联的情况下,西北除了要抱紧英美的大腿之外,自身也要研制出至少能迎战苏军的空地装备。
1941年11月7日,奉天开原人,保定五期炮科毕业,长期在东北军中服役,民国二十四年进入西北服务的西北国防军军械开发与采购署下属火炮及炮弹生产局局长周濂周让泉中将引领着戴季良、张学良以下一干军政委员会委员进入秦岭深处的某处火炮试验场。
“钧座、副总司令。”
乡音不改的周让泉指着一门被油布包裹的火炮向在场的众人介绍着。
“这是我们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研制一款57mm四十九倍径高平两用炮。”
周濂详细的解说道。
“作为防空炮,其射高在6500m~9000m区间可以填补目前我方在88mm防空炮与40mm防空炮之间的火力空白,其理论射速为80发/分钟,实际射速为48发/分钟,最大初速为1350m/秒。当其作为平射炮时,最大射程为11000m,如果作为战防炮使用,可在1000m的距离上击穿70mm厚的垂直装甲,在1500m的距离上可以击穿50m厚的垂直装甲板。”
戴季良默默的听着,对于周让泉的吹嘘并不以为然,事实上,他清楚的很,所谓自行研发只不过是个噱头,实际上这款火炮的设计很大一部分是参照了进口的40mm博福斯高炮。
但此时此刻,他不会打击火炮研究所的积极性,至少火炮局还扩大了膛径和管径比,提高了初速和炮弹的贯彻威力,虽然在防空中用处不大,但至少使得西北军的战防炮部队有了对抗苏军现役战车的能力,若是能装到新型号的战车上,也是一大杀器。
戴季良不说话,让周濂有些忐忑,但张学良的兴趣却很高,这一部分显然基于周濂原本是东北军的出身:“光听让泉兄你说,可看不出什么名堂,是不是打两炮让大家伙瞧瞧。”
周濂瞅见戴季良微微的点了点头,于是马上应和道:“那好,请钧座、副总司令和几位委员莅临试炮场,今天就演示两个项目,一个是高炮打飞行靶,一个是穿甲弹实射”周让泉没有夸口,在隆隆的炮声中,校射机拖曳的飞行靶被集火射击的57mm防空炮打得凌空破碎,而三寸的钢板也在1000米外就被平射的57炮所洞穿。
正当一众军政委员会委员对着新炮品头论足,大流口水之际,戴季良把周濂唤到近前:“这炮的成本是多少?身管寿命是多少发?如果全力生产,年产量有多少?”
“钧座,57高平炮作为防空炮、团属炮,以及战防炮时的配置不同,出厂价格也不同,大抵上造1门就相当于目前造2门75山炮。”
这个数字让在场的人纷纷咋舌,如果周让泉没有说假话,那么短时间内也只能装备西北嫡系的部队了。
“这主要是因为膛压较高,导致对炮管的加工及特种炮钢的要求提高造成的。至于身管寿命同样受到膛压的影响,若是作为高炮使用的话,是600发,但若只是作为步炮和战防炮来用的话,身管寿命可以延长到1000发。”
由于周围人多口杂,周濂略略做了一个小埋伏,各自隐瞒了100发和200发的身管寿命,不过这并不影响戴季良的判断。
“如果军务局马上批准建设57炮生产线的话,预计明年4~5月间就能生产出第一批合格的火炮来,初步预计第一年的月产量在20~30门之间,等生产线稳定了,届时可以达到月产50门的水平。”
“身管寿命如此之低,显然57炮是不合适做防空炮使用的。”
戴季良如此判断定,当然这也是因为如今西北四级防空体系已经大体完整的缘故,戴季良并不准备进一步将其复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