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战报上注了一些水分,但国防军的战力还是让国内外感到吃惊。
《路透社》撰文称:“虽然在蒙古进行的战争还未能真正分出输赢,但以中国军队能挑战苏军的姿态来说,中国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
《法新社》也發表评论说:“中国接连挑战法国和苏联,并在荷属东印度群岛实施渗透,都表明了中国正在重新走上日本的道路,但我们要提醒中国政府的是,中国现阶段的强大武力是寄托在英美军事援助基础上的,是空中楼阁,中国政府必须认清这一点,才能使中国在将来不至于重蹈日本帝国的命运。”
《塔斯社》辟谣道:“所谓中国军队在蒙古地区获得一次战术胜利的说法,只是中国政府的自吹自擂而已,无可否认,苏联红军地区从边境地区撤出了,但这是为了避免与中国发生战争,并非是畏惧中国的军事力量。”
《纽约时报》则兴高采烈的宣布道:“我们的中国盟友总算做了一件好事,让斯大林大大的丢了一次脸,让苏联接连获得东欧和北日本后亢奋的情绪得到了冷静。”
《华盛顿邮报》也称:“中国在蒙古的胜利说明了,中国军队一旦得到必要的武装,将会是一支强大的军队,有了这支军队的帮助,美国不需要牺牲几十万年轻的小伙子就能遏止苏联在远东的攻势。”
相对于各国媒体的议论纷纷,美国驻华军事代表团因为有随军的观察员,所以一早得到华军的确在赛音山达和乔巴山一线取得重大战术性胜利的报告。
当然美方也得出了华军只是靠着在同一作战地域内投入2倍于苏军的坦克,以及较苏军有着更充沛的物资保障才压倒了补给线过长、也过于脆弱的苏军的结论。
也确认了无论在坦克性能、战机数量,以及火力密度、作战能力等方面,华军并不如苏军这一事实。
但这无损于中国国防军的形象,也让杜鲁门政府觉得武装中国来牵制苏联在亚太方向的攻势是的确值得的。
正是基于进一步有效的利用中国国防军的考量,也是为了修复因为8.18案出现裂缝的中美关系,经过短时间密集的外交接触,杜鲁门政府遂于1946年8月31日,宣布再次向中国政府提供8000万美元的经济援助和1.5亿美元的政府间低息贷款。
同时,美国控制下的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也在原本向中国提供1.6亿美元的民生援助和重建援助的基础上,再向中国提供6000万美元的民生援助,以及4000万美元的运输工具。
9月2日,根据中国方面提出的申请,美国军方宣布,将再度向中国无偿提供600架P-47/51战斗机、400架F4U/F6F/F8F海军舰载战斗机、250架C-47运输机、200架B-25/B-26中型轰炸机、150架B-24/B-29重型轰炸机。
900部M4A3谢尔曼坦克底盘、4000套军用医疗器械和8000吨药品、12万吨航空汽油、25万吨舰用重油和6套海军加油储油设备、30万条军用毛毯、4万具军用帐篷、15万吨军工原料和用于军工生产的1500部高性能机床。
在美苏于维也纳进行的关于苏军撤出奥地利的谈判中,美国特使希尔也奉命向苏联方面施压道:“过去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文明造成了严重的摧残。”
因此,作为当今世界最强大的两个军事大国,美苏之间是有必要保持和平的,但和平不是祈求来的,只有双方各自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才能长久有效的维持和平。
在欧洲,美国的利益是确保奥地利、希腊、意大利、芬兰等国的领土完整。
在亚洲,美国的利益是日本、朝鲜、中国的安全和稳定。
任何有悖于上述底线的行动,都是不可能被美国政府理解的,为了维护这一核心利益,美国政府愿意和盟国政府密切合作,如同推翻希特勒和日本帝国一样的合作,甚至不排除,在盟国政府的要求下(美国政府)最终使用原子弹的可能性。
面对美国人的核大棒,还没有完成原子弹研制工作的。
苏联方面只好外强中干的回应道:“苏联政府也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也相信美国政府愿意就上述问题与苏联政府进行谈判。
事实上,任何人、如何国家的利益诉求都不能建立在损害其他人、其他国家的基础上。
正如我们愿意就奥地利的独立、永久中立问题与美方协商一样。
正如我们愿意说服南斯拉夫政府在边境问题上与意大利政府达成一致一样。
正如我们承诺芬兰的中立化一样。
也正如我们在维持对日本的占领和对日本法西斯清算的共同态度一样。
苏联政府同样不能放弃蒙古人民共和国,这不仅仅牵涉到在蒙古执政多年的蒙古人民党。
而且关系到西伯利亚铁路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