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七章 应对大灾(1 / 2)

我是军阀Ⅱ caler 1662 字 2个月前

国内的灾情说严重也的确很是严重的,须知道,早在民国四十七(1958)年云南大部、川黔南部、两广大部、福建南部、黑龙江中部、吉林大部、辽宁西部和中部、长江下游地区、湖南东部、江西北部、浙江西部就已经出现严重的春旱和夏旱。

到了民国四十八(1959)年,旱情继续扩大,黄河上游大部分及河北北部、内蒙大部、辽宁南部、黑龙江北部、吉林中部出现了严重的春旱,渭河、黄河下游以南直至南岭地区出现严重的夏旱,整个华南地区还出现了致命的秋旱。

而从民国四十八年年底至民国四十九年年初,华南大部分地区连同滇黔及剑南(川西)南部更是长达180天无雨,上述地区夏粮已经面临绝收的境地。

更加危险的是,辽宁西部、河北东北部、内蒙东南部、渭河、黄河中下游、海河地区也出现了再次春旱的迹象。

事实上,戴季良知道,这只是大灾的开始罢了,未来二年多的时间内,旱情将持续不断的对国内最精华地区的工农业生产造成致命的威胁。

但若说国内的灾情已经让中国政府已经山穷水尽了,那也有些夸张了,作为穿越者,戴季良为了应对从58年开始的这场大灾,也是早就做了准备的。

譬如,将第二个六年工业促进计划升格为六年工农业促进计划并在计划内编列了800亿中元的水利建设经费,广泛在国内建设乡村小水电和开凿深井。

又譬如,在其第一个任期内便通过了《自然资源保护法》对水体、山林、牧区进行相关保护,禁止乱砍乱伐、禁止随意填埋水体和禁止围湖造田,并实施退耕还牧和退耕还林,建设国家自然公园和生态保护区等等等等。

再加上中国现而今能从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地区进口稻米,从美国进口玉米和小麦,从澳新和美国进口牛肉,并通过积极的深海捕捞向国内提供足够数量的蛋白质,因此,从灾害导致的死亡人数来说,与异时空相比是一个天一个地的区别。

可问题是,戴季良固然能保证少死人,但却不能因此,解决工业用水困难的问题,因此,直接反应到市场上,便是开工率下降、物资紧缺、物价上涨、工人工资下降、失业率上升……

除此之外,比另一个时空少死几千万人,也就意味着中国人口基数增加了几千万,显然,这也不是什么好事,势必加重未来中国人口增长的速度。

为了缓解人口|暴涨的压力,也是为了解决国内已经出现的社会问题,戴记中国政府不得不施展三步走的应变方针:第一步,是加速从国内人口密集区域流出人口,戴季良以对外流出三千万人口为目标,掀起了湘桂黔粤人口外迁后的第二波移民高潮。

戴季良压着永珍、永平两省接纳800万人口,以加速开发北寮和中寮地区。

边西省和云南省被要求接纳300万人口,以加强对江心坡地区的控制并改善南疆民族比例。

贺兰、燕然、饶乐、定襄、金微等省被要求接纳300万的内地移民,以便开发北方边疆的矿业资源。

南坼、兰港、巴邻旁等华人国家也被要求接纳800万人口,就连小小的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共和国和塔劳-桑义赫群岛共和国也分别被要求接纳15万和10万左右的国内移民。

至于剩下的800万人口,则想办法安排泰国、柬埔寨、西里伯斯(北苏拉威西)、加里曼丹等东南亚国家及荷属伊里安查亚、澳新、巴西、智利乃至德法美加拿大等欧美国家接纳。

第二步,是进一步开发工矿业吸纳农村流出人口并进行一定程度的工业转移,在上海、广州等地尝试以资本密集型企业取得劳力密集型企业。

第三步,采用适度膨胀的货币政策,促进国家主导的大型工程建设,在广泛建设铁路和铁路复线的同时,开始国内第一条高速公路的建设。

戴季良相信,一旦旱情结束,中国经济必然实现爆发式反弹,也许戴季良那时候已经不在台上了,但至少他问心无愧。

既然戴季良该做的已经做到位,那么他又为什么拒绝外交部邀请赫鲁晓夫访华的建议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知道所谓美苏缓和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的泡影而已,事实上苏美之间的争竞才方兴未艾。

这不,当年四月,美国人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气象衞星泰洛斯1(TIROS-1)苏联人转眼就在第二个月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地球轨道同步衞星Sputnik 4。

8月份,美国第一艘核动力航空母舰企业号下水,9月份,苏联人便完成了莫斯科级直升机母舰的设计方案。

10月份,时任日本首相的岸信介遇刺身亡,更是差一点引发南北日本直接的战争。

根据行刺者被捕后的口供,下令暗杀岸信介的是日本社会主义联盟(注:1953年,日本共产党、日本劳动党、日本社会民主党左翼等党派和社团在青森合并为日本社会主义联盟)南日本分局书记德泽喜三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