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王安石:看戏就已经很好了(1 / 2)

第242章 王安石:看戏就已经很好了

随着连续数日的放晴,黄河的水位,终于从危险位置退下。

从大名府向北,两三百里的河堤上,无数人都舒了一口气。

总算是……撑过来了!

征调来守河堤的禁军和厢军,美滋滋的带着绢布,揣着一大袋的铜钱,兴高采烈的在各自长官的率领下,返回驻泊地。

有良心的,可能会回家一趟,把这次赚的赏钱、绢布给家里的浑家。

没良心的,大抵已经在想着驻泊地附近的勾栏和瓦子了。

是的……

我大宋禁军的驻泊地在哪里。

瓦子、勾栏就会跟到哪里。

这是时代特色,谁都无法阻止、避免。

而河堤两岸,被征调或者自告奋勇来守堤的百姓,也没有白来。

已经搞过两次回河运动了,再来一次,谁吃得消?

若是杀人就可以让上下官吏老实。

“宋辽新约……我朝究竟是吃亏了,还是得利了?”

这都是钱砸下来的。

当王安石知道这个事情后,他的脑子顿时一个激灵。

无数奇思妙想,在大脑中此起彼伏,让他精神振奋,甚至一度起过‘是不是回汴京看一看’的想法。

王安石甩手道:“琴之一道,不过是个人的娱乐而已……就算有进益,也不值一提!”

这可是斑斑血泪的教训!

这是事实!

而这是章惇亲历的惨剧!

王安礼当然想回到汴京。

站在河堤上,章惇看着到处都是喜气洋洋的营地。

“河北百姓,尤其是生活在河道两侧的百姓,近来都在说……”

古者货贝而宝龟!

“缘何如今,以铜为钱?”王安石追问:“为何四川、陕西可以铁为钱?”

“拿着本来给辽人的白银、绢布当本钱,来行大宋钱帛交子化之事……”

最后不得已,靠着杀人才立了威,叫上下官吏都听话。

故而,才有那句话:猛将必起于行伍,宰相必取于州郡。

苗授摇了摇头,但他想起了一个事情,道:“省佐,末将的部下,这些日子在民间,听到了很多议论……”

这是说文解字里就明确记录的事情。

高兴就是高兴,开心就是开心,不开心就是不开心,不想当官就是不想当官。

其中危险的管涌数十次之多!

所以辽国也是铁钱大行其道,而铁钱笨重且容易生锈,流通性很差。于是,辽国的钱荒比大宋更甚!

光是运土的鸡公车,就打造了上千辆!

在财帛的激励下,无论是民夫还是军队,抢险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

王安石却是哈哈大笑,看着王安礼道:“这就要看和甫是怎么看待钱帛的了!”

王安礼愣住了。

仅仅是在大名府地段,就抢险百十次!

一天一百二十钱的工钱,全部结算到位。

这是王安石当年在汴京为相就已经看破的事情。

就怕回河!

熙宁四年的回河,直接让黄河水冲进御河,将御河堵塞。

特别是对他的长兄这样的人来说,他从来懒得掩饰自己的内心。

良久,琴声停歇,王安礼抚掌赞了一句:“大兄的琴技,又高明了几分……”

他望着这条滚滚向东,流向德州的大河。

脑子仿佛被人开了一个窗。

同样的道理,东流道的流速和流量,都比北流道小所以,这条河道的泥沙淤积情况,恐怕不容乐观!

“先仔细沿途勘察,记录河道走势……”宋用臣对着他身边跟着的都水监官员们吩咐:“尤其要关注河湾等泥沙淤积情况严重之地!”

而苗授有天子手诏授权整个河北没有人敢说闲话。

没有接受州郡考验,没有能把上上下下的胥吏都驯服的本事的人,不配为宰执!

哪怕是那些过去每年要交两三千贯的形势户们,如今也在给免役法唱赞歌了——河北的大水淹下来,是真的会淹掉他们的土地、产业和祖坟的!

章惇想着这些,微微吁出一口气,对苗授道:“那将军便与某一起上书汴京,请求卸任差遣吧!”

关乎宗族和祖坟安危,由不得他们不卖命。

……

这就是他的长兄——王介甫。

河北路的百姓,特别是生活在靠近河道两侧的百姓们,当然知道自己交的钱,没有白交。

“和甫认真想想吧……想清楚了,自然知晓答案……”

王安礼叹了一声,他知道的,音声就是心声。

大量铜钱和绢布,就这样流入了河北民间。

元丰八年八月壬午(二十一)

在王安石的对面,他的弟弟王安礼,端正的坐着,听着王安石的琴音。

可以预计,未来两个月,河北商贸都会繁荣一段时间。

只是,章惇扫视一圈人,并没有看到宋用臣的身影。

宋用臣骑在马上,站在东流河道的堤岸上。

“今日特地上门,是为了汴京之事吧?”

这次秋汛,整个河北都提心吊胆。

以此营造各种器械和治河工具、运输车辆。

而朝堂的大手笔,地方上的百姓不是瞎子、傻子,自然感受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