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王安石:看戏就已经很好了(2 / 2)

“还请兄长示下!”

自然,黄河水就会更多的向北而去,而非向东而走。

所以,自己这个糟老头子还是别去丢人现眼,给人添乱了。

这个事情,求教于王安石是最合适的。

“末将谨从省佐之命!”

于是,数十骑散往四方。

只是……

苗授答道:“昭宣已受旨意,就任提点东流河道勘察大使,昨日便已率部出发,前往德州勘探东流河道淤积情况……”

一以贯之的君子人物!

于是,章惇问道:“宋昭宣呢?”

王安礼自然知道,便答道:“乃是以贝为钱!”

“可以回京复旨了!”他说道。

“这免役钱交的好!”

但这个想法只维持了数息时间,就自然熄灭。

他们每个人都负责一道河段,而宋用臣则要将整条东流道都看一遍,并绘制这条河道的流经图。

“搞不好两三年后,辽人就会将他们的金银送来大宋,求着大宋给他们印交子了!”

要不是天子拨下的财帛,使得河防要什么有什么!

光是工匠,就征集了三千多人。

多少进士,多少词臣,多少文章风流人物,最后都栽在下面的的胥吏手中!

随着悠扬的琴声,整个半山园,都仿佛沉浸在音符之中。

“未来数十年,河北能否安生,就全赖诸公此番查河了!”

“诺!”官员们在马背上拱手应命。

回到都堂上回到那执掌天下大权的位置上。

悠扬、潇洒、空寂……

也就没有那句话了——胥吏,皆曰可杀!

那位少年天子,若想召见他,一道旨意送来江宁,难道还有人敢拦着天子召见先帝器重的宰执元老不成?

但他没有!

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任务——寻找一个地势低洼,人口稀疏,经济匮乏的地方,作为将来大灾的泄洪区。

“钱从何来?”章惇问道。

王安礼说完,就和年轻时一样,长身一拜。

……

王安礼的眼中闪现出莫名的色泽。

这条河道就远没有北流道那么宽广了,流量不及北流道的一半,流速就更慢了。

辽国缺铜,比大宋更缺!

这是他最害怕的事情。

“若老夫没有猜错,这还只是个开始……”

从来不愿和人玩什么三请三让的把戏,更懒得附和世俗之见。

王安石笑了:“这不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吗?”

宋用臣是治水的老行家了,他当然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水性向下,北流道的地势比东流道要低很多。

苗授笑着道:“省佐不必忧心,只是勘察东流河道,据说从今年开始,每年冬季都要在东流河道淤积之地,进行清淤……”

河北前线的雄州、霸州的军粮补给,从此就需要从陆路运输。

“若非有免役法照过去,大河恐怕就要溃堤了……”

他知道,他的长兄是这个天下有数的经济奇才!

“小弟看不懂,便只能厚颜请兄长解惑……”

尤其是和熙宁四年、十年的大灾对照后。

况且,在江宁看戏,岂不美哉?

前些时日,王安石可是听说了,在陈州的司马光,被一些胥吏搞得手忙脚乱。

王安石很清楚。

只是王安石怎么都没有想到,那位少年天子,居然会利用这一点,让辽人心甘情愿的给大宋当起了货币交子化的牺牲。

他也露出了笑容来。

王安礼不太懂,道:“请兄长赐教……”

“哦……”章惇放下心来,只是清淤的话,他也就不担心了。

然而……

他看向王安石:“兄长的意思是……天子……天子欲以交子为钱?”

天下独一无二的奇男子!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的家乡桑梓都在黄河两岸!

“嗯?”章惇皱起眉头来:“又有人提议复黄河故道?”

王安石随手拨弄了一下琴弦后,就说道:“和甫,上古之时先王结绳记事之际,以何物为钱?”

然后他就看向王安礼,问道:“和甫一向无事不登三宝殿……”

苗授带来的四个指挥的上四军禁军,就是专门负责这个事情的。

江宁府,半山园。

王安石穿着素白的袍服,慵懒的坐着,披散着已经渐渐霜白的头发,抚弄着琴弦。

这些官员,都是宋用臣按照旨意,从河北路精挑细选出来的。

王安礼咽了咽口水。

王安礼对自己的哥哥,当然是了解的,他点点头,道:“正是因为听说了汴京的事情……”

注:北宋军队的陋习……一言难尽。

南渡后的宋军,也依旧如此,根据史料记载,宋军在临安复刻了在汴京的种种享受。

包括但不限于瓦子、勾栏、半掩门……

所以才有那句诗: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