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节(2 / 2)

新宋1·十字 阿越 1712 字 3个月前

“自古以来,君为天、臣为地,君为乾、臣为坤,子明所谓议会,以士绅百姓议论官府,以黎庶与九五为一体,似有混乱阴阳干坤之嫌。”王安礼谨慎地问道。

石越随手画了一个太极图,交给王安礼,微笑不答。王安礼看了一会儿,突然开怀大笑:“原来如此,妙,妙。”

唐棣等人面面相觑,不知道他们闹什么玄虚,柴贵谊忍不住悄悄问桑充国,众人之中,以桑充国与石越相处时日最多,对石越的学说了解最深。桑充国微笑道:“阴阳一体,方为宇宙。世间至道,极阴便是阳,极阳便是阴。九五之尊为极阳,黎庶百姓则为极阴,二者表面看来相距悬殊,实则一体。”

“子明在《三代之治》中倡议天下普设学校,立图书馆,欲使天下人皆得读书识字。然则自古士农工商,各有所事,此天命也,子明欲使人人皆为士,可得乎?”苏轼虽然是杰出之辈,脑子里却未免还是有那些等级观念。

“在下闻孔子曰:有教无类。未闻孔子以士农工商而有教与不教之别矣。且士者,本出于农也,故有耕读之家。工、商之间,亦未必无贤者,陶朱贾人也,傅说工人也,二者非为不贤。君以为工商不得读书乎?以为读书不可以为工商乎?”石越悠然答道。

……

《三代之治》自问世之后,其中称赞者固然不少,但是众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不以为然之处,所以问难辩论便成了家常便饭。其中对《三代之治》持最激烈意见的人,竟认为这本书是无稽之谈,荒诞不经,不过是《淮南子》之类的杂家之言,不能登大雅之堂。但是毕竟大部分的读书人,却多多少少对书中提出的理想社会很有兴趣,其中提出的“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之类的理想,更是被大部分儒生认为这正是儒家经典所说的“大同之世”。普遍的质疑,还是集中在某些具体措施之上。

皇帝赵顼曾经很认真地问王安石:“石越《三代之治》,可以施之于世否?”

王安石正色答道:“此非臣所能知也。惟其中议论,颇有迂阔之处,其谓耕者有其田,自井田崩坏以来,历代无人能复之,如何能得耕者有其田?又谓广立学校,臣以为州县立学,已属不易,全国遍立,所费几何?此石越所未深思之故。然其意甚善,亦未必无可采之处。”

王安石这还是持平之论。有大臣在赵顼问到议会制时,愤愤不平地答道:“这是石越想要离间君王与士大夫,其心实可诛。”弄得年轻的皇帝一脸愕然,说道:“不过论是非而已,何至于此?”

《三代之治》出版之后,新党们看到的,是一个包含着改革思想的年轻人慢慢崛起,虽然他已经通过曾布向王安石表明一种中立的态度,但是王安石并未十分介意,毕竟中立不是反对,他还是乐见这个难得一见的奇才诞生的——虽然反对派诸大臣对石越的举荐,依然让他很不快。

而在旧党一面,司马光等人欣赏石越的才学,赞赏他不愿当官的人品;苏轼则和石越有不错的私交;另一些元老大臣看重的,却是石越虽然身世不明,却一向以北方人自居——这些大臣们普遍相信:北方人比南方人要值得信任!况且石越又得到司马光等人的举荐,大家对他更无恶感。

所以无论新党旧党,并没有人想去阻挠皇帝新一轮的征诏——虽然对于石越写在书中的某些观点,很多人是不以为然甚至极度反对的。当然,这种情况也许不过是因为大家的精力都放到了朝廷中关于变法引发的政治斗争上去了,没有人愿意花时间来对付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物,以致莫名其妙的树敌。况且石越表现出的才学,也足够构成朝廷征诏他的理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