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1 / 2)

新宋2·权柄 阿越 6354 字 6个月前

绥德城。它的城东,是一条夹杂着滚滚泥沙由北向南急流的无定河;城之西,则是由西北入东注入无定河的大理河。而在城之西南,还巍然屹立着一座险峻的嵯峨山。

自春秋以来,这裏便是西北边陲要地。绥州控扼高深,形势雄胜,是鄜、延之门户。后汉的虞诩曾称赞“安定、北地、上郡山川险隘,沃野千里,土宜畜牧”,说的便是绥州一带。而自隋唐以来,更为藩衞之重地。宋朝自李继迁叛乱建立西夏以后,一直到熙宁二年,才由种谔夜渡大理河,收复绥州。从此改名为绥德城,隶属延州,并打算以此为基地,控制横山。但是因为抚宁砦之败,却导致绥德城前线的几乎所有要塞关隘,都控制在西夏手中,从地缘上控制横山的战略,因此亦遭到失败。但饶是如此,自从绥德城收复之后,原鄜延路所受的西夏方面的军事压力,也小了许多。

可以说,绥德城的重要性,还在平夏城之上。

而大宋朝在绥德城的建设上,也投入了足够的血本。

这座唐代贞观初年不过城周四里多的要塞,现在分为内城与外城,外城高五丈、阔二丈,周长已经达到九里有奇,城墙外三十步的地方被一道护城壕沟所环护着。外城开有四门,每扇城门都为三重,最裏面的一重门比普通城门加厚了数寸;第二重门采用铁叶钉裹;最外的一重门,则以木为栅。

每座城门之外,都筑有半圆形的瓮城,瓮城上设有敌楼,可以遮隔箭丛,两侧设门。而在壕沟与城墙之间,距离城墙十步的地方,又筑有高达一丈的羊马城,它的城门与瓮城的城门错开,上有五尺高的女墙。

在城门之上,则有门楼两层,在门楼的上层,装备了床子弩等重型器械。外城城墙上,亦有女墙,城上每十步设有一个敌楼。四面又设有面积为宽一丈六尺、长三步的弩台,都安置着大型的弩机。

除此之外,绥德城最为显眼之处,还在于它西北面的城墙,除了用传统筑城法之外,更在城墙之外,用碎石夹水泥掺杂着锋利的竹刺、铁刺,涂了厚厚的一层。在冬日阳光的照耀下,闪着慑人的寒光。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绥德城在大宋将士的心目中,便已经成为了“难以攻克”的代名词。许多人都相信,只要有足够的兵力与粮草、军械,绥德城将永远在大宋的控制之中。

他们似乎都已经忘记,绥德城的上一次陷落,距今还不足十年。

负责绥德城防务的云翼军都指挥使“小隐君”种古,是大宋西军中的名将。但是此时,“小隐君”却锁紧了眉头,凝视着摆放在公厅当中的巨大沙盘,久久不发一言。站在他下首,同样紧锁着眉头的,是率领振武军第三军第二、第三、第五共三个营计九千禁军前来协助防守的振武军第三军副都指挥使刘舜卿。他也是这次宋军防御战略的策划者。

两个人的眼睛中,都充满了血丝。

“士兵都需要休息。”云翼军都虞侯赵泉说的话也许不合时宜,但却是当前最实际的问题。

夏军这次果然是有备而来。

第一天攻城时,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西夏人竟然排出了十架抛石机与车行炮,猝不及防的宋军准备不足,结果吃了大亏。在漫天飞舞的箭雨与十架抛石机的远程打击的掩护下,西夏士兵以十人为一组抬着一座座壕车、云梯蜂拥而至,如同蚂蚁一样爬向城墙;另有数以百计的西夏士兵则在覆着牛皮泥土的小车的保护下,冲向城门与城角。

绥德城几乎被西夏人一举攻克。

当日的惨烈众人时至今日,都恍如昨日,历历在目。

种古拔刀砍倒了第一个攻上城墙的西夏人,刘舜卿射光了箭壶中的所有箭枝,连都虞侯赵泉都中了一枝流箭。将军们的身先士卒激励了士兵们的决心,最终才勉强稳住城墙上的战局。

但当天最大的功臣,却是吴安国。

云翼军因为是对宋朝来说十分珍贵的骑兵,自然没有参加城墙上的防守。在战局危急之时,吴安国故态复萌,率几个亲信士兵“说服”了云翼军副都指挥使,取得兵符令牌,假传命令,带出三个营近六千骑兵,从南门出城,无声无息地绕到夏军侧翼,突然发动进攻。

投入攻城战的夏军因为没有足够的拒马枪保护进攻的部队,结果被这一记侧击几乎彻底击溃。若非李清率援军及时赶到,整个战局很可能就会发生戏剧性的变化。但这便已经足够让城中宋军彻底稳住阵脚了。种古当机立断,亲自率领城中余下的两营骑兵杀出东门,绕至与吴安国混战的李清部后,试图夹击李清,不过却被另一支夏军挡住。

二人这才且战且退,撤回城中。

但这次吴安国也几乎被处斩,因为众人求情,才逃过一死,只是被杖罚。

这样,第一天的守城战,虽然最终挫败了西夏人的进攻,但宋军也损失惨重,有一千五百多名步兵在这一天阵亡或者失去战斗力,骑兵也有近七百人的伤亡。对于全部兵力不过二万七千余人(包括振武军第三军三个营九千余人、云翼军九千余人、未整编禁军八千人与神衞营第三营一千余人)的绥德城守军来说,这实在是不堪承受之重。

种古与刘舜卿对于自己的战略目标非常清楚——绥德城守军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地拖垮夏军,利用绥德坚城,消耗夏军的战斗部队与士气。并且,对于骑兵有限的宋军来说,云翼军不仅要作为一支机动力量协助守城,同时还要担负着援军到来后,夹击夏军,延滞其撤军速度的任务。

当然,哪怕目标没有达到,绥德城也是不允许丢的。

如果种古与刘舜卿认为快守不住了,那么就应当至少提前三天,在晚上燃放约定的烟火。

虽然计划十分周详,绥德城却差点在第一天就被攻破。这想起来就让种古与刘舜卿感到无地自容。

不过万幸的是,最坏的结果并没有出现。

战争并没有随着太阳的落山而结束。

西夏人想一鼓作气攻下绥德城,他们甚至不想掩饰自己的这种企图。夏军中并非缺少知兵之人,他们也知道如果长时间的屯兵于堅城之下,不仅会面临着补给与天气诸般不利因素,随着伤亡的增大与进攻的受挫,士气也会灾难性地下降。

没有给宋军多少休息的时间,在当天晚上,藉着黑夜的掩护,夏军又如同白蚁一般,涌向绥德城。

但这次神衞营却洗刷了白天的耻辱——以器械先进见长的宋军,居然会遭到西夏人区区十架抛石机的压制,这是神衞营第三营跳进无定河也洗不清的奇耻大辱。正摩拳擦掌等待报仇机会的神衞营,在这个晚上让西夏人见识了什么才是技术!

门楼与弩台上,射程可达三百步的三弓弩,随着一声声的大喝,一次发射出数百枝的弩箭;几部改良过的抛石机则将震天雷准确地抛掷到八十步以外,每一次抛杆挥动,伴随着划过天际的黑色抛物线,只听到城外一阵阵“砰”、“砰”的巨响,爆炸的烟火在夜空中此起彼伏地闪起,绥德城外,顿时沦为血肉横飞的修罗场。

好不容易冲到城下的夏军,刚一抬头,就发现从城墙上扔下来一个个巨大的东西,不待夏军嘲笑宋军如此惊慌失措,这么早就开始浪费滚石檑木,便见这些东西摔到城下后,突然发出火光,然后在地面四处乱窜,目瞪口呆的夏军还来不及琢磨清楚这是什么物什,这种名为“万人敌”的新式火器,在窜入攻城者中间时,突然就开始爆炸,只听到巨响之后,铁弹横飞,血肉四溅。

当晚的进攻,西夏人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宋军却几乎没有多大的伤亡。

但这样的挫败远不足以打击夏主亲征鼓舞的夏军士气。

秉常虽然亲眼见识到宋军各种武器的先进与战斗力的强悍,却并没有半点退缩的意思。梁乙埋更是丢不起这个人。在大将梁永能的建议下,夏军调整了进攻的策略。

梁永能将部队分成十部分,其中两部负责抄掠地方,保护牲口,实际就是护粮之兵;两部负责阻击宋军的援军;一部保护夏主的安危;其余五部昼夜不停,轮流进攻,纵使不进攻,也要擂响大鼓,不使绥德城有一刻休息。

这五部人马,当一部进攻时,有三部则负责秘密挖地道,垒土山,只叫一部休息。只待地道挖到城墙之下,烧塌地基,再坚固的城墙,也会倒塌。这是攻城的常用之法。为了在宋军凶猛的远程打击能力下掩护进攻的部队,梁永能又命令五百士兵,在骑兵保护下,准备易燃的干草或薪束一万束,携带傍牌,至绥德城的上风处,以干草为中心点燃,而在干草周围放置湿草,使其发出浓烟,藉着风力吹至绥德城中,熏逐宋军。

这样的手段果然见效。

只要有风的日子,绥德城宋军都要在浓烟的熏逐下作战,实是苦不堪言。不仅打击的准确度下降,而且浓烟也让城墙上的守军无法忍受。虽然点燃浓烟的地方在弩炮的打击范围之内,但是西夏士兵都带有傍牌,弩炮手在浓烟中逆风打击,很难形成有效的杀伤。种古组织了几次出城攻击,结果只有一次成功。但是到了第二天,西夏又照样卷土重来。

梁永能这种更为灵活的战术,让绥德守军几乎每天不眠不休地作战,不仅时时刻刻要应付着西夏人的进攻,而且白天要受浓烟之熏逐,晚上要被如雷鸣一般的战鼓声所骚扰——这同时还影响了专门负责监听敌人是否有挖地道的士兵们的听觉——在这种情况下,宋军的疲劳一日甚过一日,在坚持了十几天后,终于在昨天,夏军再一次攻上了城墙。

幸好刘舜卿守御得法,才将西夏人赶下城去。

但这种状况,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再持续下去。否则,绥德城只怕坚持不了几天了。

“有些士兵在守城时,竟然站着睡着了。”赵泉没有理会自己的话是不是不中听,他对种古与刘舜卿的自尊心毫不介意,他关心的是,绥德城绝不能破。“是该召唤援军的时候了!”终于,从赵泉口中,说出了种古与刘舜卿觉得最刺耳的一句话。

“太早了。”刘舜卿不甘心地反对着,“西贼远未至师劳兵疲的时候。”

赵泉抿紧了嘴唇,他的目光扫过刘舜卿,停留在种古的脸上。

种古回视赵泉,缓缓说道:“的确太早。”

赵泉叹息了一声,移开视线,不再说话。

“至少还要坚守十天。”种古的脸膛勾勒出坚毅之色,“只要能再守上十天,西夏人便是用车轮战术,同样也会感觉到疲劳——最重要的是,久攻不下,无论是参战或是未参战的部队,都会有挫折、松懈的情绪。到时候被我军重重一击,秉常可以成擒。”

“但如若只是这样一味地防守,我军绝不可能再坚持十日。”刘舜卿虽然绝对同意种古的观点,但是却也无法回避客观的现实。

“让部队轮流休息。”种古一掌击在案上,“明日某亲率云翼军出城作战,挫挫西贼锋芒!”

刘舜卿与赵泉对视一眼,无言地将目光移开。二人都知道这是惟一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守城的部队,有一点喘息的时间。

离开行辕,种古跨上一匹骏马,只带了两个亲兵,便直奔向云翼军第一营的驻地。

云翼军第一营的营地在这冬天没有一点暖意的阳光的照耀下,连门口几棵光秃秃的杨树,都显出几分肃杀之气。肃立营中的衞兵,手执枪戟如标杆一般站立,脸上绷得紧紧的。他们的枪尖都擦得锃亮,在阳光下闪着寒光。营房中间,不时还有巡逻的小队踏着整齐的步伐经过。远处,则有一些士兵在悉心地照料着战马。

种古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微笑,但随即收敛。他跳下马来,将战马丢给亲兵,大步向营门走去。营门的衞士见种古走来,立刻整齐地行了一个军礼,一面高声喝道:“种帅到!”

通报声一层一层传了进去,很快,营中便走出来一群武将。

“末将云翼军第一营副都指挥使卢靖率营中将校,参见种帅!”领头的一将,身材壮实,其貌不扬。

“不必多礼。”种古虚扶了一下卢靖,在众将的簇拥下向营中走去。

第一营都指挥使与三个分掌情报、作战、训练的行军参军连同第一营几乎半数的战士,在西夏人攻城的第一天全部不幸战死,魂归忠烈祠。副都指挥使卢靖是个一步一步积功升迁至翊麾校尉的老部伍,为人忠厚,作战勇敢,但是能力平庸,做到营副都指挥使,已经是他的极限,种古与云翼军军部的行军参军们,都深知他绝对支撑不了这个局面。不得已的情况下,种古将刚刚受惩罚的吴安国发配到第一营,让他戴罪立功,暂时代理行军参军的职务,协助卢靖管理第一营,吴安国果然不负所托,让种古十分满意。

“吴安国呢?”种古环视四周,不见吴安国身影,不由皱眉问道。

“回种帅,吴镇卿去了城墙上。”卢靖连忙回道。这个将近四十岁的汉子,十分的质朴。

“嗯?”种古的声音中,带上了几分严厉。

卢靖生怕种古怪罪,忙解释道:“每日这个时辰,都是西贼两班攻城人马轮换之时,吴镇卿是去城墙上观察敌情。”

“他操心的事还真不少。”种古虽然还是不假辞色,但口气已经缓和许多。

“吴镇卿不枉了是文武双科进士,带兵的能耐,远在俺之上。”卢靖衷心地称赞道。不知道是哪个好事之徒,将吴安国的履历,在云翼军中传得众人皆知。别的事情倒也罢了,他曾经中过文进士的消息,对于识字率低得可怜的武人来说,的确是非常的震撼。兼之吴安国到了种古手下后,脾气略有收敛,和几个性情忠厚老实的中级武官又十分合得来,武艺又足以让兵士服气,因此在云翼军中,口碑竟然不是太差。

种古之前为了激励将士向上之心,也曾经宣扬吴安国弃文从武的事迹,这时候听到卢靖夸赞吴安国,虽然不想让吴安国太得意,以免他旧病复发,却也不便反驳,只是重重地哼了一声。转过话题,问道:“一营还堪一战否?”

卢靖听到种古如此相问,与众将校顾视一眼,不由喜笑颜开,连忙答道:“俺们第一营还有近千将士,种帅要用时,俺们便替种帅将梁乙埋的头给拧下来当夜壶。”

“好。”种古终于赞许地点了点头,笑道:“叫孩儿们好好准备,把刀磨快了。今晚饱餐一顿,好好睡一宿,明天是该大虫出山的时候了!”

卢靖与众将校早就被憋疯了,云翼军的士兵,大多数来自同乡同里,可谓情谊深厚。他们每个人都想替第一天攻城时死去的袍泽报仇,但是以大宋朝骑兵的宝贵,自然不可能拿他们去守城,这些日子窝在城中不能打仗,眼睁睁看着城墙上杀声震天,一具具死尸抬下来,自己却用不上力,别提有多难受。此时听到种古这话,真无异于天堂纶音,卢靖嘴都乐歪了,几乎忘记回话。直到种古又问了一声:“听见没有?”卢靖这才高声应道:“得令!”

在第一营的营地巡视了一圈,“小隐君”便离开第一营,准备前往第二营巡察。这是他多年的习惯,在大战之前,一定要亲身了解一下部下的状态,顺便做一点动员。

他刚刚踏出第一营的营门,从亲兵手中接过马缰,便听到一阵马蹄踏踏之声,远远便望见一骑急驰而来。

送出营门的卢靖眼尖,早已瞅实,忙向种古笑道:“是吴镇卿回来了。”

种古微微点头,便不上马,只驻立营门前等候,未多时,果见是吴安国骑马而来。他在马上远远望见种古与卢靖,连忙高叫了一声“吁”,勒住奔马,一个漂亮的翻身,跃下马来,大步走到种古跟前,参拜道:“末将吴安国拜见种帅。”

种古望了他一眼,冷笑道:“棒伤好了?”

吴安国脸一红,他在种古麾下,名为部下,其实却算得上是种古一手调|教的弟子,这时不敢不回,只得尴尬地回道:“已是差不多好了。”

“难怪晓得卖弄了。”

吴安国答也不是,不答也不是,只得满脸通红站在那里,不敢作声。

“回去好好准备一下,有本事明天向西贼去卖弄。”

吴安国怔了一下,马上就反应过来,他劲眉一扬,沉声说道:“种帅,末将有军情禀报。”

“嗯?”种古微微颔首,道:“随我来。”

对于吴安国在军事上的才华,“小隐君”是从不怀疑的。带着吴安国回到帅府中厅,种古连披风都没有取,便指着巨大的沙盘说道:“说吧。”

吴安国快步走到沙盘之前,指着城西北夏军攻城的方向,沉声说道:“这五天来,每次西贼易军而战之时,末将都在城墙上观察。”他的手指指向标志着西夏大营的标志,“每次攻击的西贼,都是从营地出来的。但是——”吴安国的手指突然向南方划过,皱紧了眉毛说道:“每次西贼撤退,都是向此处撤退!”

种古凑近了沙盘,凝视着吴安国所指的方向,陷入思忖当中。

“此处恰好有一个小坡,挡住了我军的视线。”吴安国的声音,十分的冷静,“这五天的时间,末将观察西贼的旗号,已知西贼是分成五队轮流攻城。当一队攻城之时,约有一队人马在筑土山。余下三队,至少有一队是在休息,但是还有两队呢?若是没有别的图谋,为何西贼筑土山的部队,仅仅只有一队?易地而处,末将至少会用两队人马来筑土山!”

“攻城之法,不止土山一途。”种古的话中,带着丝丝寒意。

吴安国点点头,转头凝视种古,缓缓说道:“末将亦是作如是想。攻城之法,还有一条最常用的方法,西贼却一直没有用!”

“地道……”

“正是。”吴安国的神色,仿佛只是在陈述一件最平常不过的事情一般,“西贼晚上擂鼓,固然有疲兵之意,但是百战之兵,不会受此之累。只要塞上耳朵,强令轮流休息便可。其疲兵之术,靠的还是轮流攻城,使我军疲于应付。擂鼓,不过是让我们不知道他们在挖地道而已!”

“小隐君”的脸上,突然露出古怪的笑容:“既是如此,某便当还给梁乙埋一个惊喜!”

他转头看了吴安国一眼,用漫不经心的语气说道:“今晚各营都指挥使副会议,你也来参加吧。”

“遵命。”吴安国欠身应道,虽然尽量想让自己的语气显得不太在乎,但是他的嘴角,还是不自觉地流露出一丝难得的笑意。

次日。

天色微明。

太阳尚未升起,空气中弥漫着破晓时的寒气。

大宋绥德城内,一支约八千人马的骑兵部队,在一个校场上集合,将士们一个个神色肃然。远处的城墙上,还在传来清晰入耳的厮杀声。时不时传出几声震天雷爆炸时的巨大轰隆声,使得远在城中的人们,似乎也能从空气中闻到一丝硝烟的味道。

不过,此时八千云翼军将士的眼中,却只有一个人的存在。

那便是缓缓走上将台的云翼军都指挥使、“小隐君”种古。

一件灰袍裹着瘊子甲,黑色的披风在拂晓的微风中微微飘动,种古站在将台上,环视校场上的将士,突然拔出腰刀,一刀挥向自己左手的小拇指!

一截断指跌落将台,鲜血喷涌而出。

一瞬间,全军肃然!

所有的将士,都无比惊愕地望着他们的主帅。

种古手执腰刀,厉声喝道:“今日之事,有敢畏缩不前者,有如此指!杀!”

霎时,热血在每个人的体内沸腾。

“杀!杀!杀!”即便是九天的雷声,亦不能比拟此刻从八千将士心中发出来的呐喊。巨大的吼声,连大地都似乎被震动。

在大鹏展翅旗与“种”字帅旗的指引下,绥德城的西门打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