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二 守城术(1 / 2)

新宋2·权柄 阿越 3678 字 6个月前

对古代战争缺乏了解的人,往往会以很轻蔑的态度来形容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古代的万里长城,甚至还曾经被一部分人视为是中国人不思进取、固步自封的象征。但显然,这种观点是不公正的,甚至是无知的。不过我们可以原谅这种无知,因为像霍去病那样统率骑兵纵横漠北,战必胜、攻必克,封狼居胥,的确比较能给人以幻想,也更能令人心潮澎湃。而且这种思想其实不止中国有,在欧洲也有同样的观点流行过,以至于《剑桥世界战争史》的作者们,曾经在这部着名的军事史着作中,以调侃的语气谈起文学青年们对骑兵的崇拜与对城墙的轻视。

不过,无论后世者如何看待长城与城寨,古代的将军与战士,是不可能去考虑文学青年与伪军迷们的美学品味的,在冷兵器时代,城墙的作用毋庸置疑,所以,人类绝大部分文明,在冷兵器时代,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城墙作为最佳与最常见的防御手段。而坚固的城池,在冷兵器时代,也的确庇佑了千千万万人民的安全。城池的作用,只是随着火炮威力的增大、城市规模的扩大,才逐渐式微。

当然,这也并非是说,有了坚固的城池就可以万无一失。在战争中是不存在“万无一失”这样的成语的。我们可以这样形容冷兵器时代城墙的作用——城墙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城墙却是万万不能的!

再好的城墙,也需要懂得利用它的守衞者来守护,才能发挥它的威力。

于是,就有了守城术。

<p/><h3>战术原则</h3>

什么是守城术?守城术就是针对城墙防衞的战术弱点来进行补足的战术。换言之,要懂得守城术,一定要先了解城墙防御的弱点与局限性。否则,面对灵活多变的守城术,你将无所适从。每一座城寨的地理位置不同,面临的情况也各异,所以,在这裏,我们只会介绍最常见的战术与战术原则。假若你是一位守城的将军的话,要采用什么样的战术守衞你的城寨,只能由你自己根据具体情况来处理,所以,请千万不要闹出削足适履的笑话,那可是关系到千千万万人的性命的。

一个有责任感的将领,在守城之前,是不会回避这样的事实的——在某些情况下,有些城池,将是无法固守的。所以,守城的第一项战术原则,是判断会不会出现令人沮丧的必败的情况。然后再从战略层面来判断,是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还是进行战略性的弃守,以保存有生的力量。虽说这一般来说是枢密院或者宣抚司的责任,但是我们知道,枢府与宣抚司的家伙,有时候是很不负责任的,作为身处第一线的守将,我们理应根据自己的判断,向枢府或者宣抚司递交合理的建言。

根据宋军的战术原则,认定有以下情况的城池,将很难固守:

1、城中壮年与成年男子少,而少弱人口多。

2、城大而可用之兵少。

3、人多而存粮少。

4、粮草军资储备在城外而不在城内。

5、城中豪强不肯效命。

6、城池建在位置低平的地方,而城外河流地势较高。

7、土脉疏漏而护城河与壤沟较浅。

8、严重缺少守城器械。

9、城中没有可靠充足的水源与木柴供应。

这九种情况,有些是先天不足,有些是平时准备不充分,但无论是哪一样,一旦到了战时,面对强敌压境,就可能成为致命的弱点。这时候抱怨无济于事,要求和平时期的居民事事考虑军事防衞之需求也不切实际。身为守将的你,在战争开始的时候,就应当善尽职守,认真审视你的城池有没有以上缺陷,并尽可能地事先预防弥补。若以为城墙建得很高大很坚固可以安枕无忧,那后果就会极其严重。

那么什么才是守城战术中的理想城池呢?

汴京枢密院的兵学家们的断定标准如下:

1、城墙与护城河时时修葺保养,没有出现豆腐渣工程。

2、有完备的守城器械。

3、城中粮食储备充足。

4、城内民众团结一心,上下和睦。

5、守将坚持严刑重赏。

6、城池居高山之下、大河之上,地势高而水源充足,得河之利而无河之害。

这六点就是兵学家们心目中的完美城池了,看起来虽然像是夸夸其谈的废话,但却也是很有道理的。最经典的战例如南宋末年的钓鱼城,称得上是一座战争史上真正攻不下的堡垒,纵横世界岛的蒙古人用了几十年时间,付出成千上万的伤亡,也无法攻克。细看它的条件,几乎就正是这六条标准的完美阐释。

事实上,除了第六点算是先天的要求以外,其余五点,也完全是可以努力达到的。

胜利的守城者,一定是有充足准备的守城者,所以,战争初期的战术判断与准备是非常重要的,不过,一旦兵临城下,再考虑这些就有点来不及了。这时候即使你的准备尚有不足,也不要沮丧,战争从来不是孤立的,此时你只要遵守下面的战术原则,你也许就可以坚守足够长的时间,期待你的敌人出现错误,或者等待友军的救援,甚至是战争形势出现向你方有利的方向转变。作为守将,你一定要明白一件事,屯兵坚城之下的敌人,无论他们表面如何猖狂,但内心深处一定比你更加恐慌,现实处境也比你更加危险。

战术守则1:敌军将至,将城外五百步之内一切桥梁、房屋毁坏,草木焚烧砍伐,井水填埋,水泉投毒。凡城外居民,木、石、砖瓦以及一切民生用具,尽数徙入城内,来不及徙入,则焚烧干净。

Why:坚壁清野,增加敌人长期围困之难度。

战术守则2:主将检阅守城器械,在棚楼下随处堆积檑木、檑石、枪、斧及其他的短兵器,架设弩车炮架,棚楼、女墙上加设篦篱、竹笆,城中立望楼。尽可能准备从粮草布帛到芦苇、石灰、沙土等一切可能用到的材料。城中日常物用甚至饮水,都限量供应。又在城中先多打井,以备万一。

Why:有备则无患,事先多一点储备,少一点浪费,远比事到临头再想办法要周全。

战术守则3:敌军虽然兵临城下,不必慌乱,也不必担心人手不足,一定要组织人手,如平时一样对城池进行整修维护甚至是增建战时设施。可组织成年男子补充守城兵力,成年女子负责杂役,老弱负责饮食、饲养、放牧、樵采。

Why:所谓“三里之城,万家守之足矣”,有时不是人力不足,而是调派得法与否。任何坚固的城池,也不可能在日积月累的各种攻击之下不出问题,这是违背物理法则的。所以战时的检查修补尤其重要。千万不可以认为修葺城池是平时的事情。

战术守则4:敌军兵临城下时,下令城中保持静默状态,让敌军摸不清虚实;不知敌军虚实,严禁随便出城拒敌,以免给敌军可乘之机;待敌军进入弓弩有效射程,方可设法攻击。

Why:尽管一味地收缩在城中并不可取,但是更多的事例却证明,许多城池都是因为在不知道敌人虚实的情况下随便出城拒敌而陷落的。

战术守则5:事先布置足够的弩台,狙击敌军重要将领。一旦发现机会,立即采用饱和攻击,若能击毙敌军主将,其军心沮丧之下,必然逃遁。

Why:澶渊之战中,宋军掌床子弩的虎威军头张环一举击毙辽国统军使萧挞凛,虽是偶然,却也是战术中的必然。这种战术之下,即使不能击毙敌军主将,也可以吓阻敌方重要将领的行动,从而间接打击敌军士气。宋军射程最远的弩,可以达到骇人听闻的三宋里!

战术守则6:若敌人声称要投降或者建议和谈,严禁就此放松戒备,反而应加强守备,以防敌人诈降。

Why:诈降这看似不可能成功的方法,却屡屡奏效,证明人类其实是很容易上当的种族,不能不防。

战术守则7:若敌军攻城已久,不胜而去,这是所谓的“疲师”原则上可以追杀。

Why:但要谨防敌人因坚城难克,故意诱我出城。

<p/><h3>常用的守城战术</h3>

我们也许不知道世界上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但是我们却可以这样相信,这世界上一定是先有了攻城术,后来才会有守城术。因为,大部分的守城战术,都是为了应对攻城战术而生的。所以,是被动的。

<strong>1、如何防奸细</strong>

守城最可怕的,是出现里应外合的局面。因此防奸细为守城第一术。而秩序则是奸细的天敌。所以,自围城开始,城中街巷要通夜张灯,防人趁暗夜私相交通。如果城中失火或者有非常之事,主将令击鼓五次,城中军民听到鼓声之后,不得擅离职守,不得在城中奔走。严禁城中随便举竹竿等高物,严禁吹奏乐器,以防为内应。又令虞侯领战队,持符契巡城,严防奸细活动与敌军偷袭,同时也可成为战时预备队。若情况严重,还须不定时调防各守城军队防区,敌军若有使者与飞书,任何人不得擅自接见或打开观读,必须送交主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