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凡是通晓星气术数之辈,围城开始,便须加以软禁,以防其妖言惑众。
<strong>2、如何对付蚁附攻城法</strong>
对付蚁附攻城法,可以采取多种打击方式。
首先,虽然你被困守城中,但是城外也绝对不能轻易成为敌人的乐土。城里城外,随处都可以挖上四宋尺深以上的陷马坑,每三个坑一组,排成“巨”字形,在裏面插满削尖了的竹签、鹿角枪,上面用干草覆盖,更绝一点的,在上面种上草苗,敌人就更难发觉了。对了,千万别忘记,竹签要经火烤一下,这样将更加坚韧。
除了陷马坑以外,还可以到处埋上鹿角木(像鹿角形的坚木),铺上地涩,散上铁蒺藜、木蒺藜,摆上搊蹄,连水里都可以散满铁菱角。这样一来,整个城外,到处都是陷阱,不仅可以杀伤敌人,让敌人不敢为所欲为地使用骑兵,布成方阵,还可以极大损害敌人的士气——想想看,甚至还没来得及接近城池,敌人就蒙受了很大伤亡了。
当然,仅凭着陷阱,是不能令敌人知难而退的。通常敌人在攻城前,会用弩炮进行火力压制,比如金兵攻打太原城时,曾经使用三十座炮进行攻城战,在汴京攻防战中,甚至动用恐怖的五千多座抛石机!而另一个典型战例则发生在德安,军阀李横用七座炮车连续不停地轰炸了德安城十四昼夜。作为守将,对抛石机攻城,一定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不过也不必担心,在敌人用弩、炮攻击的时候,你可以用布幔、皮帘、木立牌、竹立牌防护,用弩炮进行还击。一般来说,攻城一方只能使用旋风炮、单梢炮、虎蹲炮这样的轻型炮,而守城一方,不仅可以使用轻型炮,还可以使用威力与射程都更大的重型炮。
布幔伸出去离城墙有七八尺远,可以缓冲矢石的冲击力。也可以用粗绳子结成,挂在城楼、女墙外面,一样可以起防护作用。
而皮帘、木、竹立牌其实就是大号的盾牌。
当然,更重要的就是守城利器——炮车,亦即是抛石机。最初因为技术上的优势,炮车可以从容占据制高点,随心所欲地打击敌人。但随着攻城方对炮车的运用,守城炮的隐蔽与保护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所以守城炮最好不要安置在城墙上面,而应当安置于城内,按城墙上面的指示进行打击。同时也应当注意梯次配置,不同射程的抛石机可以打击不同布置区域的敌人,毫无疑问,重点是消灭敌方的炮车阵地。
宋军射程最远的炮车,有效射程至少应当在四百米以上。
不过,即使是万炮齐全,也很难阻止凶悍的敌人,虽然伤亡惨重,但是敌人的进攻还不会停止。避开了陷阱,躲开了炮石,接下来摆在敌人面前的,就是护城的壕沟。为了越过护城壕,敌人开始填壕,这时候,你就可以用火药鞭箭焚烧他们的壕桥和填壕车。
或者事先在壕沟上布置机桥,平时有机,来去稳便,一旦战时,取去机括,一旦敌人踏上机桥,桥立即翻转,敌军也难免人仰马翻。
而北宋末年太原之战,宋将王禀的妙策也可供借鉴。当时金兵动用了五十余辆木驴运送木柴、土石填壕,而王禀却悄悄事先在护城壕壁内挖了地洞,装上风箱。等到木柴堆积多了,他就下令在水中放灯,这些灯碰到木柴后点燃湿木,待火势稍大,王禀就下令鼓风,转瞬之间,金兵的木柴等物,竟是烧了个干干净净。
如果敌人身着重甲、装备优良,竟然越过了护城壕,那么不要迟疑,立即扔出你的飞鈎。重装步兵攻城之时,戴着重重的头盔,是无法抬头仰望的,这时候把飞鈎往敌军密集的地方扔下去,一鈎就可以鈎住两三个敌人,钓上城来。
当敌军开始登城时,事先准备好的檑石檑木就可以发挥作用了。檑木有一次性的,还有可以反覆使用的车脚檑和夜叉檑,都需要使用绞车放下收回。夜叉檑更有一个有趣的外号,叫“留客住”,要用湿榆木制成。
同时用飞炬焚烧敌人的器械与士兵,用铁火床或者用行炉熔铁汁灼伤敌人,散石灰等物灼伤敌人眼目。如果登城者渐多,就用狼牙铁拍攻击:当其用手攀到城墙里,用连枷棒击打、挫手斧砍手。一面狼牙拍上有二千二百个五寸长六两重的铁钉,四面有刃,用麻绳挂着,杀伤力极大;而一面铁火床上可以缚二十四束草火牛,除了烧伤敌人外,还可以起到夜战照明的功效。
除此以外,而对于不同的攻城器械,也有专门的方案应对。敌军使用冲车,我军则用穿环(用锻铁做的大环,用索链系住)套住撞木,一面拉扯,一面从两旁射箭,冲车必翻无疑。这时候再射杀车中士卒,用猛火油烧毁冲车。猛火油一般要用猛火油柜施放,还可以烧浮桥、战舰。
敌军使用云梯,可以用叉竿叉,用撞车撞。也可以用绞车,只要看见敌军的飞梯木幔逼近,就令善抛索鈎物的士兵抛出鈎索,用绞车将敌人的飞梯木幔整个没收了。
如果敌军将女墙摧毁,可迅速用木女头代替;即使是城门被攻坏,也不要慌张,如果你事先准备好了塞门刃车的话,这时候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strong>3、如何防地道术</strong>
当敌军用木驴挖地道时,用绞车、铁撞木,燕尾炬对付最为有效。
绞车对付木驴时,与对付飞梯有所不同。再精准的抛索手,也不可能鈎住城下的木驴。这时候必须等木驴到城下,先用大木檑石攻击,然后用小石攻击,令木驴中的敌兵不敢乱动,这时候用辘轳、铁索放下一个铁制皮屋,选两名勇士坐在屋中下城,鈎住木驴,再一道拉入城中。
而铁撞木与燕尾炬则要组合使用。先用辘轳挂着铁撞木将木驴的皮革保护层撞坏,然后用燕尾炬焚烧。燕尾炬用苇草灌脂油,燕尾形的形状,便专为针对木驴设计。
若缺少这些器械,就可以使用瓮听,地听,测知敌军地道方位,主动挖地道出击,以地道对地道,用霹雳火球、毒药烟球、游火铁箱等烧熏敌人。
地听和瓮听一样,必须在城内八个方向,各挖一个两丈深的地洞,将地听扣在地洞内,令一个听觉灵敏的坐在地听之内,距城数百步之内,任何挖掘地道的声音都可以听得清清楚楚,并可以估算远近。
在地道争夺战中,还可以用风扇车扇石灰、烟火熏伤敌人;可以在地道两侧挖十人左右的藏兵洞,用土色的毡帘遮住,偷袭敌人。
<strong>4、如何防土山术</strong>
对付土山术,有两个办法,一是挖地道到土山下面,使土山崩塌;一个是在城中也堆起土山,以高度对高度,用弩、炮打击。对付对楼也是如此,其要点就是争夺制高点。
<strong>5、如何防火攻与行烟术</strong>
防火攻需要事先准备,首先一切木质的、可能被火攻的地方,都应事先覆上毡子,涂上泥巴;并且在城上准备救火工具。敌军若采用火攻,可以用水袋、水囊、唧筒灭火,用麻搭保护。水袋用动物皮制成,一袋可装水三四石,用于棚楼等处灭火。每个城门有两具便足够使用。水囊用猪牛胞衣制成,如果敌人城下堆积木柴,就将水嚢扔进其中灭火。唧筒则是一种竹制的喷水装置。而麻搭实际上就是蘸满泥浆的散麻缚在长杆上,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护效果。
不过,如果敌军是用火车烧城门,那就一定要用湿沙灭火,千万不能用水。
如果敌人采用行烟术,可以在城墙上摆上一列瓮罂,裏面醋浆水各五分,城墙上的将士把脸覆于其上,就可以不怕烟熏。
<strong>6、如何防水攻</strong>
敌人如果百般攻城,都不能得手,就可能采用水攻,引水灌城。这时我军虽然处境危急,却不是只能坐以待毙的。一面要堵好四门与一切洞穴,防止渗漏,并且挖土筑城;一面要军队照常防备敌人。同时细心察看地势,在可以泄水之处,十余步开挖一个井,各井内相互连通,可以帮助泄水。另一方面,可以募集善于水战的死士,带弓弩、短兵器、铁铲,乘夜驾船而出,破坏敌人堤坝,偷袭敌军营寨。
<strong>7、如何防夜间偷袭</strong>
围城之下,不可不防夜袭。可以在城外每五十步系一条战犬,并放好狗食。敌人靠近,战犬必然吠叫,这时城上就可以举火下照。又可以在城墙的中段,每隔十步悬一灯笼;还可以用芦苇束成外椁,插上松明、桦皮,也可以照明城上城下。这样,敌军想要趁夜偷袭,就绝不可能了。
<strong>8、诱杀敌军</strong>
如果敌军勇悍,必然会遣精锐来突击我方城门。此时身为守将的你,可以假装不知,打开城门,在道路上设陷马坑、机桥,在重墙曲巷内设伏兵掩击,即可一举而歼灭之。或者待其突入城内有一两百人,出其不意放下重门插板,就可瓮中捉鳖。
城门之内,另有闸门,这就是城门的重门,用绞车上下开合。有些闸门上面有数十枪孔,可以从中用枪矛刺杀,甚至可以用强弩在门后射击。
<strong>9、主动出击</strong>
但凡守城之术,所谓的“婴城自守”,只是先为不可胜之谨慎战法。真正善于守城的,必不是只会困守城中的。所以城门之内,各有暗门;又有兵法家认为城门越多越好。其目的都在于以战代守,出奇用诈。
凡是敌军初至、营阵未整之时;又或者夜间敌军不备之时;又或者敌军第一次攻城刚刚结束之时;又或者敌军围城已久,已生怠意之时,都可以选精骑死士,出其不意,主动出击。但是必须注意,这时候即使小败敌人,也不得随便追击。倘若我军方出城击敌,而敌军忽然突门而入,就必须当机立断,从城上不断抛下巨石击压敌人,并且用巨石阻断其出入城门的道路。
好了,啰唆了这么多,守城术也终于介绍完毕了。事实上,宋军的守城术还远不止于这些,其他的兵法家也提出过许多颇有见地的主张,比如对城制的改进,对羊马城的利用,堆加城埔的数量,更加重视抛石机的作用等等,《新宋》中有过描写的章楶将军,甚至还发明了用城堡进攻的浅攻战术,在几十年内,打得西夏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但这些,限于篇幅,我们都不能详细介绍了。
平心而论,在大部分时间里,宋军都称得上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守城者。他们有当时世界上最完善的守城战术、最先进的守城器械、最有经验的守城将士;他们不仅会利用城寨守衞自己的国土与人民,甚至还创造性地发明了用城寨攻击敌国的战术,在这两方面,他们都创造了足以加载军事教科书的光辉战例……但悲哀的是,当他们过分依赖这种能力的时候,他们的每次失误都足以致命;而更讽刺的是,这些人类最优秀的守城者的国都,最终却成为了被最轻松攻陷的城市之一!因为这座伟大的城市,在被故人攻陷之时,竟然是由一个神棍领着“六丁六甲”在守衞着!而不巧的是,攻陷这座城市的人,信的却是萨满教。
这也再一次证明了一个朴素的真理——善泳者死于水。人类有限的历史吿诉我们,任何一个文明、它最先进的、最拿手的、最倚赖的、最引以为傲的优点,也几乎必然是它最致命的弱点所在。这是历史的另一个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