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四 野战术(上)(1 / 2)

新宋2·权柄 阿越 2493 字 6个月前

严格来说,我们今天所讲的,应当叫“阵战术”才对。因为宋军在传统上,是非常重视结阵而战的军队。明白了这个,我们才能理解当年正统派出身的宗泽将军见到草根出身的岳飞将军这位军事天才时,为什么要特意传授他阵战术,并且认为只有懂得阵战之术,岳飞将军才能进入一流将领的行列。

其实宋军中也有一些兵法家与将军们对重视阵战的传统很不以为然,他们相信阵战术是才智平庸的将领才需要使用的。但在枢密院的军事典籍中,对这种意见进行了反驳:诸葛亮靠着对八阵图的重新理解与改进,以巴蜀数万弱卒,让司马懿这样的出色将军,统率着十万大军的优势兵力,也只能坚壁不出;马隆将军凭借三千步兵与八阵图,转战千里,击破数万骑兵,收复凉州!这的确是很有说服力的案例,无论如何,将诸葛亮和马隆视为用兵庸才的人,也只会是那些只懂得纸上谈兵夸夸其谈的人而已。不过,到宋军的时代,诸葛亮和马隆的阵法早已经没有人会用,宋军真正继承的,是唐代名将李靖的阵战术。

了解了这些历史,在开始进入介绍宋军的阵战术前,我们还必须要先澄清一个误会,很多人一听到宋军的阵战术,就会条件反射似的想起着名的“平戎万全阵”,想起所谓的“授阵图”与“将从中御”……

但显然这只是一个影响极大的误会而已。一个简单的常识就是,由宋太宗皇帝在雍熙年间御制的“戎万全阵”,需要十四万九百三十人布阵,而且主要是针对河朔地区对契丹的防御。但是,从雍熙开始,一直到宋太宗逝世,宋军的战史上就从来没有发生过十四万余人集结在一个地方作战的事件!在宋军的战史上,惟一一次有可能使用到“平戎万全阵”的事件,发生在宋真宗皇帝整顿边防之时,当时宋军曾经聚集镇州、定州、高阳关三路大军,在定州布起一个半永久性的大阵,构筑第一道重兵防线。不过这次整顿河朔边防的行动,在档案中只记载是出于宋真宗与他的谋臣们之手,因此它采用的是“平戎万全阵”的可能性极低。所以,所谓的“平戎万全阵”,也许把它当成一种从未应用于实战的战术研究成果来看待,可能更加符合事实。

而所谓的“授阵图”与“将从中御”,则的确是曾经发生过的僵硬教条主义事件。不过,必须明白两点:

首先,“授阵图”主要只是一种在防御时部署兵力的手段——皇帝(也许还包括他不为人知的高级参谋)在战争前,下令某位将军与他的军队在某个地区建筑某种半永久性的阵地工事来防御敌人的进攻——这才是“授阵图”的本质,它最主要的问题是,宋军的地图测绘水平还不够先进,所以常常出现阵图不符合实际地理情况的问题,但因为是皇帝亲自颁佈的,所以不是每位将领都会有勇气要求皇帝修改错误。

而所谓的“将从中御”实际主要是指,皇帝与枢密院可以随时根据前线传回来的战报,修改、变更前线将领的作战任务。必须说,这种理念其实相当的先进,问题是,它太先进了,而配套的通信设施与情报搜集能力,却远远没能跟上。

其次,这二者从中后期开始,便逐渐被修改、完善,乃至于取消。

所以,这两件事,在某种意义上,只是宋军超前的作战理念所导致的历史悲剧,但它们指向的,其实正是历史发展的方向。如果我们以动态的眼光来看待宋军的话,将此当成一次失败的新式战术实践便可以。“授阵图”与“将从中御”的确在宋太宗时代造成了很大损失,但如果有人用这个来作为宋仁宗时代宋军失败的原因,那就会显得相当的可笑。

但很荒谬的是,这样可笑的事情却一直在发生着。

不过,必须承认,相比其他方面的战术能力而言,宋军在野战方面的确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在前期的宋太宗时代,主要是由于指挥体系的僵硬造成的,不仅仅是“将从中御”,还包括那种不顾实际,要求数路大军分进合击、准确会师的“无理战术”——要知道,在通信技术取得革命性突破之前,在中国历史上,只有汉军曾经以严酷的军法成功做到要求各路军队按时在作战区的某地集结的先例,即使这样,汉军也经常会有名将因为不能按时到达指定地点集结而下狱受审,甚至于被迫自杀——至于要求“分进合击”后,各路大军还能配合得丝丝相扣的作战构想,那只能出现在神话当中。因此,只能说前期的宋军过高地估计了他们的战术执行能力与技术水平。

而从中期开始,宋军在野战方面的劣势,则主要是由于缺马而造成的。军队机动力的落后,让宋军陷入了先天的被动。在这种情况下,几乎任何指挥上的失误,都会被无限放大,带来惨痛的后果——这是非常悲惨的事实,因为实际上的战争与许多文学作品的描写往往相差甚远。战争在实际上,常常是由一连串的失误组成的,获胜的一方,只是失误较少的一方。

这也是宋军中期以后越发地重视阵战术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造成我们后面将介绍到的宋军阵战术上的缺陷的主要原因。

请绝对不要怀疑宋军重兵集团的作战实力。着名的君子馆之战,宋军犯下一系列的指挥失误,最终让自己陷入重围,并且还是在缺少冬衣的情况下,在严寒的天气中与辽军正面对决——在这种占尽劣势的情况,虽然数万宋军最后全军覆没,但辽军的伤亡人数竟然也大体相当,连辽军名将耶律休哥也受了重伤!最初可能谁也想不到,耶律休哥几近完美的谋略,换来的,竟然是一个接近两败俱伤的结局!甚至有很多人认为,当年如果不是因为恶劣的天气条件让宋军几乎无法张弩拉弓,耶律休哥的这种轻率举动,也许真的会弄巧成拙。

所以,辽军“成列不战”的战术传统,其中也是有血的教训的。

不过,“结阵而战的宋军不惧怕任何敢于正面交锋的敌人”虽然是事实,但意义有限。因为战争的本质就是以己之长,击敌之短,要求敌人堂堂正正地对决,是非常荒谬的。如果宋军成功地引诱到敌军与自己的大阵正面对决,那是宋军将领的本事,但责怪敌人不肯配合,就未免太天真了。

那么,宋军在野战方面的看家本领“阵战术”,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枢密院的官僚们一厢情愿地相信他们继承和发展了自古代流传下来的各种阵战术,但实际上,宋军只有两种阵战术,那就是方阵和圆阵。其中主要是方阵。

让我们先来看看宋军最基本的战斗阵形——“常阵”。宋军的常阵由中军阵、东西拐子马阵、前阵、先锋阵、策先锋阵、拒后阵、无地分阵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