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四 野战术(上)(2 / 2)

新宋2·权柄 阿越 2493 字 6个月前

其中最核心的部位,是由“车营”组成的中军阵,俗称“大阵”。中军阵往往根据地形,布成长阵或者方阵。如果是方阵的话,那就在最外围布置拒马、大车,然后便是步兵的陌刀手、枪手、盾牌手、标枪手,一般来说,每十个士兵裏面,必须有四个枪手,一个陌刀手。这些被称为“阵脚兵”。在阵脚兵的后面,就是弓弩手与双弓床子弩搭配排列。而阵中间,往往布置的是骑兵与中军大将的旗鼓。骑兵(如果有的话)之意义相当于预备部队,分成“战队”与“驻队”在战斗中,他们可以通过中军阵的四个门轮流出阵与敌人作战。而最核心的当然是中军阵中大将的旗鼓,在战斗中,各阵之间的配合作战,便全由中军旗鼓指挥调动。

而在中军阵的左右,又有所谓的“东西拐子马阵”。宋军的敌人最常用的战术,就是集结重兵,从侧面攻击大阵,所以宋军在布阵时,会根据中军阵的兵力,临时抽调兵力,组成拐子阵,保护中军的两翼。

前阵则在中军阵的前面,它的兵力约相当于中军总兵力的三分之一。

有关前阵,曾经发生过一件很壮观的事情——辽军在与宋军作战的时候,有一次,竟然布成十几万军队的大阵,而单单在前阵中,便聚集了三万骑兵!

我们知道,在当时一般情况下,布阵时每个骑兵占地面积至少是纵横两步,我们简单地将这三万骑兵摆成一个正正方方的大方阵,占地面积就多达7平方宋里!而事实上,这样的编队是不可能发生的,单单一个前阵中,最后一列的骑兵与最前一列的骑兵,距离竟然达到7宋里之遥,这实在是太过于荒唐了。而且,在布阵的时候,也不可能采用正方形的平均分佈态势,而一般是用5/3的比例排布前列与后列的兵力。而且为了保证战斗力,一般也会以50人分为10列,组成一队,每队正面宽度50到65步,各队之间至少相隔10步左右。如果是以这样的标准布阵的话,即使辽军的纵深长达20队即100排,辽军的这个前阵的正面宽度,也将长达8宋里!而实际上,100排的纵深,也是极不可能的,要知道,宋军骑兵的纵深,一般不过10排而已。所以,辽军这三万骑兵的前军,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它的正面宽度一定超过了10宋里!

这样的阵容,看起来的确是旌旗密布,声势惊人,如果我们再考虑到他们背后还有一个十万兵力的中军阵,那种场面上的震撼,实在是任何大片都无法比拟的。不过很不幸的是,这样的布阵,实际效果往往是难以指挥,首尾不能呼应。

对中国古代战争缺乏深入了解的人,是很难理解当年韩信对刘邦说“陛下能将十万众”是拍了一个多大的马屁!实际上,在古代,真正能够有效地指挥十万大军作战的将军,无一不是一时名将。所以,宋军中不乏有很多将军,带着几千人几万人,就打得风生水起,屡战屡胜,一旦给他十万兵力,反而就只会结阵自保了。辽军当年敢如此布阵,实在是有点欺宋军无人。

不过这种排场,在当时也只有辽军摆得出来。前期的宋军集结三万骑兵倒也并不难,但没有人敢这么摆排场。太宗皇帝御制的“平戎万全阵”,在当时来说,至少在设想上也算是大手笔,但太宗皇帝就算是纸上谈兵地想想,这裏“平戎万全阵”里骑兵的总兵力也不过三万多点……

在前阵的前面,还有先锋阵与策先锋阵。

先锋阵类似于今日的前衞部队,一般由最精锐的士兵组成,由两到三名悍将统率,担负全军最重要的攻坚任务。策先锋阵是策应先锋阵的部队,一般由骑兵组成。

而在中军阵的后面,又有拒后阵。拒后阵的任务,是防止敌人抄掠粮道。拒马河之战,君子馆之战,望都之战,宋军都在粮道上吃了辽军的大亏,真是刻骨铭心。所以后来在拒后阵的基础上,又加了“策殿后阵”,来接应殿后部队。

除此以外,还有所谓的“无地分马阵”,这是由中军大阵直接控制的轻锐机动部队,布置在中军大阵的四周,供随时调动。

以上就是宋军所谓“常阵”的构成了。这个结构看起来似乎还不错,面面俱到,攻守兼备,有正有奇。在兵力上,少到一万多,多到五六万甚至上十万,都可以使用。不过,这个常阵的最大缺点,就是有点不切实际。因为中后期以后,宋军的骑兵已经比较少,所以,常阵中很多原本要用到骑兵的地方,就不得不为步兵所代替。而在思想上,常阵上所有骑兵的运用,目的都不是为了打击敌人的队形,扰乱敌军,追杀敌军,其目的都只是为了在关键点上抵御对方骑兵的冲击。

换句话说,方阵原本是一种进攻阵形,但不幸的是,在宋军手里,竟变成了防守阵型。而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宋军的“本朝八阵”(实际只有七阵,车轮阵即是圆阵,以下按相克顺序排列)——牝阵(却月阵)、牡阵(鸟翔阵)、冲方阵(直阵)、车轮阵(圆阵)、罘置阵(鱼丽阵)、雁行阵、方阵——很不幸的,除了车轮阵以外,在本质上,都变成了方阵,而且,全部是防御性的方阵!比如说,冲方阵,是一种窄正面、大纵深,适合在狭窄地形作战的阵形,但到了宋军手里,竟然变成了正方形!幸好宋军还没把它变成四面防御的正方形……

不过,我们前面也说了,要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宋军。所谓的“常阵”也好,所谓的“本朝八阵”也好,在《新宋》所描写的时代,也就是历史上的熙宁、元丰年间,都已经被取代了。早在熙宁二年的时候,在赵顼的领导下,宋朝君臣掀起了一场有关阵法的大讨论,赵顼练兵的决心不容忽视,于是,当时所有的“帅臣”,都被要求说明自己对阵法的看法,然后由汴京进行总结,完善阵法,先在京师选兵操练,然后向各地推广。后来征求意见的范围又扩展到全国军民。大致上,宋朝君臣恢复了李靖的阵法。最初被试验的,是李靖的六花阵法,但六花阵只是圆阵,赵顼对此并不满足,他对于六花阵主要只适用于平原宽阔地带作战尤其不满,下诏说敌人不可能特意将就宋军来选择平原作战,于是又下令在李靖阵法的基础上,研究、恢复方阵,此后逐渐定下了修改版的方、圆、曲、直,锐五阵法。

元丰五阵法在赵顼去世前一年才全面在军中普及,它对宋军战斗力的影响,是在赵顼去世以后才展现出来的。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宋军能一直保持对西夏的战略攻势,我们相信有三个原因,第一个自然是赵顼在位时付出惨重代价才夺来的对横山地区的部分控制权;第二个可以归功于着名的“浅攻战术”;第三个,就应当归功于五阵法的持续推行。

从这件事情上,我们也可以看出阵法对宋军究竟有多重要!

宋军的阵战术,就简单地介绍到这裏了。我们的《攻战志》还剩下最后一章,在最后这一章里,我们将要了解的是宋军的行军,扎营、情报战等等细节,请各位不要迟到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