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南北方最大的差别,就表现在街道之上。
照例除去汴京这个怪胎,北方的街道,是以泥土路为主;而南方的街道,则是很令人惊讶的,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南方的街道,多是砖街!我们甚至能够经常在史料中发现这样的记载,某南方官员将驿路改建成石子路甚至是石板路!
坦白说,阿越认为很难用南方雨水多道路容易泥泞来解释这一切,南方地方政府敢于在公共支出上做如此奢侈的事情,与宋代南方的富足应当是分不开的。
而即使人们不再走路,骑马也不是北人的第一选择。准确的说,坐车才是北人的第一选择。车的种类很多,舒适条件也大不相同。但对于在路边目送车经过的人们来说,车只有两种,一种是男人坐的,掀起滚滚黄尘,必须赶紧侧过身去,伸出袖子捂住口鼻的车;另一种则是美女坐的车,这种车经过时,据说“香云如烟,数里不绝,尘土皆香。”——阿门!
不过,哪怕是车跑来跑去,会得肺结核,也是好的。在《新宋》所描绘的时代过去几十年后,历史上的北宋末年,轿子兴起了——这是个被王安石、司马光们深恶痛绝的东西,但随着风气变得更加奢侈、更加孱弱,轿子终于盛行,同时亦预示了北宋的即将灭亡。
骑马则是北人的第二选择,原因无他,北宋的马并不是很多,不是人人都骑得起马的。车可以用牛来拉,但是骑牛的风气,在唐代以后,就不怎么流行了。如果骑不起马,就只好骑骡、驴。在《新宋》的时代,宋人还不如后世那么柔弱,就连妓|女也会骑驴、骑马。
相对来说,南人坐车的机会,一般会比北人要少些。所以,在宋代,准确地来说,应当是“南船北车”。
<p/><h4>3.南北有别之人情礼法</h4>
必须承认,宋朝的人民,是非常有内涵的人民。因此,宋朝南北方之间的差异,并非主要表现在衣食住行这些外在的东西方面,而是深刻反映于人情礼法之间。如果我们能如石越一样幸运或不幸,去到北宋,从衣着、饮食、住房、出行的习惯上,我们可能未必准确地分辨出此人是南人还是北人,但只要能够和对方一起生活上几天,哪怕他们说的都是一口标准的开封官话,我们也能很快分辨出来他的家乡在南方还是北方。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怎么样进一步分辨你的宋朝朋友是南人还是北人。
首先从第一印象来感觉。
第一印象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如果你的这位宋朝朋友看起来忠厚老实、质朴直爽,那么非常好,给他在北人的牌牌下,加一颗星星。反之,如果你的朋友看起来比较聪慧狡黠,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进取心,但处事却比较轻浮,甚至很有点心机,那么,请给他在南人的牌牌下,加一颗星星。
好吧,我知道你想说什么了,偏见害人啊!的确,这个事情不能一概而论,但是,请注意,这个偏见几乎成为了一种公论。翻开《宋史·地理志》吧,看看裏面对各路人民的简单评价吧,裏面忠实地反应了这种偏见。好的,我知道,看史书是一件很烦人的事,那么我就举一个例子吧,我们已经很熟悉的韩琦,我们来看看宋人对他有什么样的评价!
我们已经知道韩琦是个北人,河北相州人,宋人对韩琦的评价是“有厚重之德”、“为人亦微任术数”,就是说,当时的人们认为这位大宋朝的名臣名相,为人厚重,值得信任,但是,他也颇懂一点权术,喜欢耍点手腕——这样的评价,当然不足为奇,奇妙的是,因为韩琦籍贯在河北,但出生地却是在福建泉州,所以,当时人们将他的“厚重”,归结于他是北人的原因;而将他“微任术数”,则归罪于他“有闽士之风”!
所以,请面对现实吧,偏见的确是客观存在的。
而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北人忠直的最极端的代表,就是河东路人,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因为河东路在宋朝全国的GDP排名中,绝对是比较靠后的,大约也就是比贵州、广西这两个最不发达地区强点。但是,河东人的忠义观念非常强,不仅饿死不做贼,到了国难关头,河东人深明大义舍身报国的也特别多——在历史上,神宗末年,王安石父子一手搞出来的保甲法,彻底走向它本意的反面,许多地方都有保甲暴乱,只有河东路平安无事——接下来我们还会谈到的北人的民风与法律意识,若联系到这两点,我们就可以知道河东人民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那南人慧黠的代表又是哪里呢?对了,福建路!《新宋》裏面,听到最多的骂人话,就是“福建子”三个字了。韩琦会点机心,也被说成有“闽士之风”,司马光对王安石不满的时候,也说他“心术似福州”。
不过,作为南方的代表,福建路可比河东路更加有代表性。河东路是北方诸路中,最贫穷,最欠发达的一路;而福建路在南方,当时却是先进的代表。当时的南方诸路,大概可以这样划分,江东、江西、两淮,是各方面都还比较稳定的地区,而福建路,在北宋中朝,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爆发区——有点类似于18世纪中期以后的湖南,以前几乎不怎么出人的地方,突然间就人才集中爆发了。福建路在北宋中期就是如此,有进士多,状元多,名臣多这三多。这个历史原因是多方面的,阿越以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教育,因为从五代十国时期开始,福建有幸出了一个着名的教育家,到了神宗在位的时候,福建路人民的识字率,在全国都居于领先地位。而两浙路在神宗的时代,还是一个教育不太发达的地区,属于它的时代,是从北宋末年开始的。至于两湖两广,在当时的南方,湖北处于一个莫名其妙的没落时代,而湖南与两广,还只能算刚刚萌芽,真正属于它们的时代,还要等到一千年后。
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何福建人要承受这么多的偏见。长期把持着最高权力中心的北方人,几十年间内,突然发现自己身边到处都是福建人,有点地域歧视,是可以理解的。其实这种地域歧视,不止是存在北方人之中。当时四川与福建风气相近,北方人认为“闽蜀同风”,蜀人与闽人观感相近,但蜀人竟也认为这是一种侮辱。其实,当时北方人对福建人也好,对四川人也好,除了讨厌之外,心理上是还有一种害怕的。不说其他,这两地人捉弄起人来,就够忠厚老实的北人受的了。
而除了用忠直与慧黠来得出你的第一印象以外,我们也还可以用一些辅助的方法,比如北方人比较勇敢剽悍,南方人相对柔弱怯懦。不过,这个标准就相当的不可靠。的确,通常来说,北方人身体强壮一点,因为宋朝边防的原因,对战争也相对熟悉一些,但是河北禁军是窝里横,连河东禁军也有不堪战之名,这些也是历史事实。反而,南方却出了不少着名的儒将。不过宋朝的军事重心南北不平衡得非常厉害,倒也是客观事实,所以南人当兵的要少于北人,也是一时的历史现象。
第二个能对南人与北人进行较有效区分的办法,是观察你的宋朝朋友,究竟是比较勤劳节俭,还是比较享乐主义。当然,必须说明,这个办法不适用于多数有钱人。有钱人过过奢侈生活,那是一种生活的本分;而有钱人过节俭生活,那是一种生活的习惯。不管怎么样移风易俗,叫多数有钱人节俭过日子,那只能是天真的行为。面对现实的办法就是征很高很高的奢侈税。同样,此法亦不能用于很穷很穷的人,一个人穷到一定的程度,就算再有享乐主义的觉悟,也没什么实现的办法。
所以,这个办法只能适用于你的朋友是普通人。如果他恰好既不太穷,也不太富。那就对了,若他勤劳节俭,请在北人的牌牌下,再加一颗星;而如若他享乐主义思想严重,那么,请在南人的牌牌下,加上一颗星。
这一次,北人的极端代表,依然是勤劳勇敢的河东人民。
请原谅我这些的“地域偏见”,看来山西人民的节俭,是很有历史的。宋朝的河东人,不仅在家乡河东路就有勤劳节俭的美名,就是移民到了别的地方,发家致富后,也依然没有丢弃这个优良传统。倘若你的宋朝朋友住在汴京附近的州县,他家的房子,看起来只能遮挡风雨,他的衣食住行,全部都是够用就好。那么,千万别妄下判断,不要认为他家里真的过得很拮据。因为,如果他是河东移民的话,他家里十之八九,是很有点积蓄的。
相比河东路蝉联北方两项冠军,南方享乐主义的先进地区称号,这次要颁给两浙路与成都府路。
两浙路在饮食、住宅上面的种种表现,前文已经介绍过,这裏不再多说。而体现享乐主义的另一样表现,就是对游山玩水的热爱。在两浙路,人们非常重视生活的质量,哪怕家里穷点,哪怕典当点东西,也要时不时带着老婆孩子去出游玩一番,来个不醉无归。而在成都府,东坡有詩云:“蜀人衣食常苦艰,蜀人游乐不知还。”
而第三个区分南人与北人的方法,亦是最有效的方法,则是留心观察他们的礼法意识。
什么是礼法?礼是礼制,法就是法律。
先说法律,如果你发现,你的宋朝朋友熟悉法律,遇到纠纷,就一纸诉状告进衙门,即使不识字,也喜欢通过法律手段解决问题,那么,恭喜你,八成机率,你的朋友是南方人。如果他的文化程度并不算很高,仅仅只是识字,又没当过政府公务员,却热爱一切收费免费的法律讲座,对法律精通的程度,让坐在衙门里上头的那位也流汗的话,那么,请进一步缩小你的范围,没错,你的这位朋友,来自欧阳修、王安石的故乡——江西!
反之,如果贵友热衷于家族调解,调解不通后,宁肯通过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也不去衙门,哪怕读了很多书,对法律也一知半解,那同样的,八成可能,贵友是北人。
对中国法律史比较了解的人士,应当都知道宋代在中国法律史上是一关键的转型期,其中一件标志性的事件就是专业性诉师与诉师团体的出现。而这个事件,很可能最早就出现在北宋的江西。而北宋的南方,也在中国民事诉讼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在这个时期,这个空间,突然出现前所未有的数量繁多的民事诉讼。我们现在知道,这些事件意义深远,可惜的是,这个转型最终并未完成。
当然,这些与我们的主题无关,我们现在只是在用种种办法来区分你的宋朝朋友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而已。
所以,接下来我们还是继续说礼制。
请仔细观察贵友,倘若贵友对礼制非常的尊重,一举一动,都合乎礼制的要求,那么,请相信我,既使他不是土生土长的北方人,也一定在北方度过了他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反之,若他做的事情,总有点那么不合礼制的要求,那么,南人榜下,又可以添上一颗星星了。
礼制这个东西,我们现代人有点不太熟悉,那么我们说点具体的事例好了。
比如,你可以观察他对婚姻与两性关系的态度。南方一些地区,对此会比较随便。当然,这是他人的私隐,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角度,看看新娘子出嫁的时候是不是抛头露面。北人是绝不会抛头露面的。还有,南人碰到家里有丧事,甚至是国丧,是要请乐队来吹吹打打的——这个习俗,直到今天还是如此,这也是阿越自小时候以来,对家乡风俗,最感觉迷惑的地方,看起来,这也是颇有历史渊源的。
不过,婚丧嫁娶,也不是那么容易碰到的。那就再换一个观察的角度,看看你的宋朝朋友家,是数世同堂,还是分财析居。一般来说,北人就喜欢数世同堂,南人就喜欢分家过小日子。还有,留心一下,如果儿子孙子敢直呼老爹和他爷爷的名字,或者他家女婿来了,大伙管他叫“驸马”——请不要吃惊,贵友并不是大宋朝的皇帝,他只是个南方人而已。
这裏也要特别提出来一点,也有学者相信女子在外面工作,是南方的一种风俗,但这一点阿越是不能苟同的,因为开封街头巷尾工作的女性,可不是少数。
除了这些以外,还可以看看贵友对于钱财的态度。宋朝的南方,有着浓厚的商业意识,从北宋开始,就出现了不少思想家鼓吹商业的正当性,甚至连赶考的士子,也会顺便做做生意,用装经书的箱子贩卖私茶,从事走私事业。我们知道,连着名的苏轼苏大胡子都曾经被卷入一起涉嫌走私的案件当中,虽然查无实据,疑为政敌陷害,但他的政敌给他编出这样一桩罪名来,本身就显得耐人寻味。所以,如果贵友是个读书人,却毫不掩饰他对熙宁重宝的喜爱,那贵友多半就是个南人。
限于篇幅,宋朝南北风俗的区别,我们就只能简单地讲这么多了,若足下还是弄不清你的宋朝朋友是南人还是北人,阿越也可以告诉你一个简单的办法。请你去捉一只乌鸦或者喜鹊来,让它在你朋友的门口叫。如果你朋友听到乌鸦的声音高兴,听到喜鹊的声音感到讨厌,那他就是北人;反之,就是南人。什么?你不会爬树?阿弥陀佛,那么,用绝招吧——直接问你的宋朝朋友好了!
我们的《风俗志》第一篇,南北有别,走马观花之后,暂时就到此小结。有兴趣进一步了解宋朝南北不同的朋友,可以去读读程民生先生的《宋代地域文化》一书,那是一本很好看的学术着作,阿越在这篇《南北有别》中,也有大量参考此书的结论,所以在此特别提出来,一则不敢掠人之美,二则表示谢意。
亦请继续期待《风俗志》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