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志之二(1 / 2)

新宋3·燕云 阿越 4566 字 3个月前

<p/><h3 class="h3 center">之二 小市民时代</h3>

关于人类生存的意义,一向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因此,对于《风俗志》的第二篇,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这必定是一个让韩非子以降的所有法家人士或者军国主义人士深恶痛绝的话题,同时也是一个令所有的伪道学先生、道德家们痛心疾首的时代。

但是,无论喜欢与否,它都在那里,不容忽视。

许多人都很喜欢说,宋朝是文人的时代。

不!

那绝对是一种误读。因为,那是一个属于市民的时代,准确的说,那是属于小市民的时代!

所以,在开始这一篇《风俗志》之前,我必须要问每一个读到此文的读者——什么最能代表小市民的精神?最能代表小市民精神的是什么?

没错,那就是八卦!

小市民是什么?小市民就是有钱的时候虚浮,没钱的时候羡慕虚浮的那群人。无论是安乐富足,还是朝不保夕,对于小市民阶层来说,惟有八卦才是永恒的。

想知道为什么那是一个小市民时代吗?且看八卦的范围有多少。

想知道那是一个怎样的小市民时代吗?且看八卦的内容是什么。

下面,就让我们来假想一期宋朝的《八卦周刊》,看看上面会有哪些经典内容。

<p/><h4>1.体育版</h4>

在宋代,体育版的头条新闻应当属于哪一类运动呢?阿越做过一个小小的测验,没看过拙作的读者,大部分会脱口而出——蹴鞠。但是,读过拙作的人,则会犹豫一下——也许,也许是……没错!在天水朝,体育版的头条,永远是属于相扑的。即便高太尉是以蹴鞠明星从政,而身为相扑明星的燕青却只能浪迹江湖,但是,实际上,在大宋,因为相扑而升官的人,可远远不是蹴鞠可以相提并论的。只不过,史书很少记下这些人的名字,他们也没有高太尉那么臭名昭着。请注意,阿越这么说,绝不是无凭无据的,如《宋朝事实类苑》之《祖宗圣训》中,就明确指出,禁军中相扑比赛的胜者得以“渐增俸禄,迁隶上军”。这一军队传统从北宋一直延续到南宋,据《云麓漫钞》记载,韩家军、岳家军就以相扑来选拔人才,优胜者甚至有升为副将的记录!而着名的“背嵬军”,更是全部是由相扑高手组成。

另一项支持相扑才是宋朝第一体育运动的证据是,据《宋史·乐志》记载,在宋代所谓的“春秋圣节三大宴”中,只有蹴鞠与相扑两项体育运动登了这“大雅之堂”,但这两大体育项目,蹴鞠只是排在第十二项,而相扑则在第十九项,做为压轴大戏出场!而这并非孤证,在《东京梦华录》与《梦粱录》中,也分别记载了相扑做为皇家重要宴会时压台节目的地位。而这些能在皇家宴会上进行表演的相扑手,其身份也并非寻常之人,他们被称为“内等子”,都是从虎贲郎将中选拔|出|来,随时都有机会外放到地方担任“管营军头”。

在《新宋·权柄》中,我们已经看到相扑在瓦市之风靡。想必大家还记得吕渊在瓦市看女子相扑的情节……阿越一直都认为,女子相扑的流行,是一件很能促使懂得思考的人们重新考虑自己对宋朝观感的案例。

在《权柄》中,阿越也提到司马光对于这一运动的抨击与他所受的挫折。但是,我却没来得及告诉大家,司马光是为何会愤然上表抨击女子相扑运动的——那是因为,在公元1062年的正月,发生了一件大事——女子相扑做为最受群众喜爱的体育运动,堂而皇之地在宣德门前,当着宋仁宗皇帝,以及后宫所有的嫔妃、公主,还有汴京所有达官显贵的母亲、太太们,亦即所谓的“内外命妇”们的面,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广受好评的表演!

我们知道,女子相扑运动,相扑手穿的是短袖无领的服装,只要略略回想公元20世纪80年代,我们便应当能理解,为何这种装扮会被视为“袒胸露腹”,也应当能理解,为何司马光会将这种运动视为“戏”!毕竟那只是1062年。

但是,我们都已经知道了司马光那份奏状的下场。

虽然,相扑最终因为蒙古人的禁止汉人习武政策,在蒙元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到明代几乎销声匿迹,但是,在北宋的时代,倘若真有一本《八卦周刊》的话,那么请相信,燕青的消息,一定在体育版的头条,享受小贝级待遇。而如果是在南宋的话,体育版头条,则应当是嚣三娘、黑四姐这些着名的女相扑手。

至于仅次于相扑的第二大体育运动,那自然就是与相扑一样,可以进入“春秋圣节三大宴”、可以出现在重要的外交礼宴上的蹴鞠了。

所谓“蹴鞠场边万人看”,蹴鞠在宋代乃是一种不折不扣的群众运动。不要以为高俅的事迹只是小说家言,也不要误会那只是亡国之前的特殊现象,事实是,蹴鞠在宋代,一直便堪称是最受皇家喜欢的体育运动之一。从记载来看,宋太宗应当是宋代皇帝中第一位蹴鞠爱好者,他曾经组织亲王、宰相、大臣们,在大明殿举行过蹴鞠比赛。而远在高俅发迹之前,高俅有一位“前辈”,便曾经因为蹴鞠技艺出色,而得到宰相丁渭的赏识,因此混了个小官。

而蹴鞠在民间也同样深受喜爱,汴京琼林苑宴殿的南边,有一条路边栽满柳树的横街,便是汴京市民专门蹴鞠的地方。宋话本《钱塘梦》中这般说:“有三十六条花柳巷,七十二座管弦楼。更有一答闲田地,不是栽花蹴气。”喜爱蹴鞠的人,更是遍布各个阶层,宋人在诗裏面这么写:“散拽禅师来蹴鞠。”而在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宋蹴鞠纹铜镜”中,我们更可以清楚地看到,两个女子正在与两个男子进行着蹴鞠攻防。

此外还有一件有趣的事情,就是宋代不同时期的蹴鞠高手,在各种史料上留下自己的名字,让我们今天依然还能够知道他们曾经是技冠一时的高手,这个数量也异乎寻常的多,也许是除了箭术高手以外的第二多。不仅如此,史料中甚至还留下了诸如“四海齐云社”这样的着名“蹴鞠俱乐部”的记录,其中还包括了详细的社规,以及蹴鞠的各种诀窍。至于有关蹴鞠比赛的规则,更是记载详细得“过分”。

在这裏有必要特别指出的是,尽管自宋代至今日,都有许多人坚信“蹴鞠”与“击鞠”是一回事,将蹴鞠与马球混为一谈,但阿越却相信它们并非是一回事。这些运动最早的渊源的确可以追溯到霍去病,它们在历史上的确也曾经是同一种运动,这导致了有时候人们会混用这些名词,然而,有相当多的直接或间接证据表明,最迟不晚于熙宁年间,这些体育运动已经出现了细分。正如沈括所指出的,最迟在北宋中期,“蹴鞠”这种体育运动,已经是特指那种踢皮球或者“气”的运动。严格一点说,到了这个时代,蹴鞠运动,至少在使用球的外形上,的确与今日的足球,已经比较相似——《事林广记》中有一幅图,异常生动地证明了这一点。而在这个时代,击鞠所用的球,却是木球。所以,在《权柄》卷中所描写的那场比赛,请千万不要误会,那并非是蹴鞠比赛,而是一场击鞠比赛。

击鞠远比蹴鞠要血腥激烈,历史也更加久远,论其地位也更加“尊贵”,但可能是因为缺马的原因,击鞠在宋代民间并不盛行,主要流行于宫中、军中与贵族之间。在南宋孝宗时代,这位锐意进取的皇帝,为了倡导讲武之风,曾经大力推动击鞠这一运动,但在民间,却毕竟受客观原因的制约,难以成为风尚。

除了以上两项运动的八卦外,如果涉及皇家秘闻、宫闱风波的话,我们不介意辟出专版来报道“捶丸”;若有天才儿童的出现,角球也并非不可考虑;若与才子佳人、私通幽会、三角情变、负心薄幸诸如此类事件有关,那么投壶、毽子、秋千……一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新闻,皆在本版报道范围之内——各位细心的读者一定早已注意到,大凡宋词中文士们春心荡漾时,多半会与秋千有关。据泰西来的弗先生投书本刊所言,这是因为秋千与出墙有着强烈的心理暗示……

如我们在小说中看到的,捶丸是一种类似于高尔夫球的皇家、贵族间的体育运动,与本刊所针对的小市民这一读者群比较隔阂。而角球是儿童体育运动,投壶、毽子、秋千虽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但将心比心,如果没有特别的人物或事件出现,一本《八卦周刊》是没有道理盯着那些乒乓球国手不放的……

我们的宗旨是什么?兴趣、话题、竞技、眼球!

我们报道的,应当是读者有兴趣,能够制造出话题,有强烈的竞技胜负感,可以最广泛吸引眼球的对象。

所以,在相扑与蹴鞠外,我们《八卦周刊·体育版》的版面,一般情况下,会平均分配给武术、射弓、弈棋专版这三块。

我知道,当看到“武术”、“射弓”这两个词的时候,一定有相当的读者把眼镜掉到了书上。你是不是在开玩笑?!

但凡有点历史“常识”的人,谁不知道宋代重文轻武?!

武术?开什么玩笑?!

但是,事实是,宋代“重文轻武”的说法也许并不算错,但是,它指出的,只是历史的一个面;而历史的另一个面则是,宋代,尤其是宋朝的北方地区,民间习武之风,非常盛行。历史就是这样,乃是由无数个看起来互相矛盾的面组成的。一方面,有陈尧咨这样的神射手被他老妈连打带骂,只恨他不能做个纯粹的文臣;另一方面,也有岳飞学艺于周侗,他老妈却只是在他背上刺几个字鼓励他的故事广为流传——也不见得岳母与陈母一样,非要连打带骂逼他弃武学文考进士。

于是,真实的历史上,宋代既有没命社、霸王社、亡命社这样带黑恶势力性质的武术社团,也有弓箭社、忠义巡社这样受到官方支持的武术社团,更出现了英略社这样的商业性武术社团……武术的确也算得上普及性相当高的群众运动了,严格来说,相扑也与武术有关呢。

北方弓箭社的百姓们“带弓而锄,佩剑而樵”,而在城市中,为了迎合市民的需要,以往以讲究实战为主的武术,开始渐渐分化出一些更为注重表演套路的流派。这些全新的武术明星,绝对是大宋朝的小市民们喜爱、追逐的对象。

所以,像瓦舍那使棒的朱来儿,虽然不及燕青、黑四姐们讨百姓喜欢,但是绝对也是响当当的知名人物,有他自己的一票粉丝。

至于射弓,自周汉以来,这箭术原本就是华夏族或者汉族男子一生下来就必然要学的本事,自周至宋,华夏在军事上始终傲视四夷的本领,便是“弓弩强劲”四个字。虽然文明渐渐发展,分工慢慢细化,但至少终北宋一朝,这箭术可还没有没落。若只看史书上记载的文臣事迹,或许会误会苏轼、欧阳修之辈,都只是些不会武艺的书生——但千万别误会了,列传中不说他们会箭术,只是因为这只是最基础的本领,生来就应当会的,不会才值得一提,所以去翻《宋史·列传》,文臣中武艺高强的,箭术能百发百中,叫契丹人也自愧不如的神射手级别的,所在不少,因为出类拔萃了,史书才给他们记上一笔。但各位可不要因此误以为大宋朝的文臣不会武艺则罢,凡是会的都是顶尖高手……若是不肯相信这简单的概率学,那还可以去翻翻诗词,苏轼的诗词里,没少提到他挎弓纵马打猎的事,欧阳修闲着无聊,还发明了一种“九射格”,以箭术来行酒令——这算得上发烧友级别了。

所以,在大宋朝,朝中贵戚大臣,自然少有人不懂射弓;民间又有弓箭社等组织,军中那更是必学的本事,箭术之普及,不必多说。连契丹的射柳,在东京也一样流行。

不过,之所以会在体育版上给射弓一块版面,可不仅是因为它普及。最重要的,还是射弓一样有它极其特别的一面。大宋与北面的契丹,素来是死敌,西北的西夏,也是明为臣属,实为敌国。既然是这种关系,那各种各样的明争暗斗,便不可避免。但这时既没有奥运会,也没有全运会,使臣往来,也没有带着一堆相扑手(契丹人也很喜欢相扑)、蹴鞠社的道理,所以,各国间这明争暗斗,便常常是比箭术。

比如到了元旦朝会,南郊御苑射弓,就是每年的余兴节目。到时官家会故意挑一群箭术好的武臣,和各国使臣一道,前往南郊御苑比箭术,明里当然说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但实际上,大家心裏都明白。要知道,南郊御苑射弓,那是露天,对汴京市民们开放的,每年这个时候,靶场周围都被市民们堵得像个围墙似的,只要是我大宋的“伴射”们射中,立马便是呼声震天,要是谁在这裏露了个脸,不仅官家、朝廷有重赏,汴京的市民们也能把这话题从元旦一直说到上巳节。

因此,赛前预测、对手分析、赛后评析……像这样的热门话题,若不把每个参赛者的祖宗十八代的根底都翻出来,又怎对得起“八卦”二字?

至于最后那一个“弈棋专版”,看起来和我们“八卦”的定位,是有那么阳春白雪了一点。的确,自古以来,“雅人”们都喜欢下棋,在大宋朝流行的,无非是三种棋:围棋、象棋、双陆棋。象棋还在草创阶段,主要属于司马光、晁补之们的爱好,寻常市民固然搞不清君实相公的七国象棋之复杂繁琐,晁补之先生那九十八枚棋子的象棋,只怕也不比君实相公的好到哪里去。而双陆棋,则主要是李清照们的爱好,号称“深闺雅戏”,玩法之多,普通市民听了名字就会晕了,居然还有啥回回双陆、广州双陆、大食双陆、真腊双陆、日本双陆……真是国际化的棋类。不过,除非李清照再婚又离婚案与双陆棋有什么关系,否则我们的弈棋专版,还是只能以围棋为主。

请千万不要误会,我们有这个弈棋专版,主要原因绝不是因为围棋在小市民中间是如此的普及。

我们必须要明白,我们八卦一件事,有时候并不需要我们很懂那件事。

太宗皇帝的“天鹅独飞势”、“对面千里势”、“海底取明珠势”,其中究竟包含多少棋艺多少马屁?道君皇帝昨晚和宫女下棋胜负如何?还有文登县的黄旦,自学成材,成为国手级的高手这样的传奇故事……

诸如此类,难道这不正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