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园的建构和回归(1 / 2)

雪袍子 西篱 4358 字 2022-12-17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评西篱的《雪袍子》

谭进荣

身为女性、诗人、作家的西篱,叙写了一部长篇小说——《雪袍子》。小说的精神内涵和艺术世界自然呈现出一种特质:美丽忧伤的温情之笔,描绘着富有诗性内韵及深藏严肃批判态度的心灵画卷。从某种意义上说,《雪袍子》可谓一部集大成之作,是作家人到中年创作的一个顶峰。

一 流浪在荒原上,建构心灵的诗意乐园

《雪袍子》是一部“疼痛”之作,疼痛如一条暗流涌动在小说的灵魂里,主人公“我” 的一段生命河流可谓一部苦难曲。如何面对人生困境?《雪袍子》带给我们以生命思索和启悟。

故事一开始就将主人公置于困境,由于“误杀”了赵贵,“我”不得不奔向亡命之途。在此之前,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亦倍受孤独煎熬。逃离家乡流浪都市的岁月里,周忻尝尽人间冷暖和辛酸,如同《三毛流浪记》里的三毛,“我”的生命体验是无处不在的恐惧和危险,疼痛如针刺扎入骨髓 。乌纳穆诺说:“世界是充满悲愁苦难的,而受苦则是‘实在’的肉身的意识;也是它的整体与实体的精神意识;……受苦是生命的实体,也是人格的根源,因为惟有受苦才能使我们成为真正的人。”[1]身陷苦难漩涡,怎样才能泅过苦海抵达岸边,从而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

爷爷离世,爸爸南下打工,孤苦伶仃的“我”如一条狗疼痛地游荡在风镇。如“我”这般生存状况的一群留守孩子,我们得思考一个人怎么活。主人公周忻寻思着得为自己建立一种秩序来应对生命苦难:爷爷和爸爸是在“我”心灵里播下爱的种子的施爱者。爷爷是一个听《苏武牧羊》会感动流泪的人,爸爸是一个爱书爱音乐、习惯于把每件小事做到尽善尽美的人。想起这两个好人,“我”的内心回归宁静。爱的惠临,使主人公心灵获得温暖和力量。在一个人生命的拐点处,心中是否有爱,会决定其人性善恶之程度:有了爱之根,人在苦难中得以炼狱般的考验从而善性弥坚;爱之根脆弱,人可能趋于崩溃易于走向恶从而对这个世界充满仇恨。《雪袍子》一开始就在小说灵魂里播下了爱的种子。

周忻一踏入城市,就跌进了老鼠窝。在冰冷腐臭、生命随时会受到危险的鼠窝里,周忻的精神世界陷入极度紧张恐惧中。在黑暗世界里,什么在抚慰着主人公受伤的身心?坦诚相见的一群小伙伴抱成一团、惺惺相惜,使得周忻能够先安之后逃跑成功。周忻和朋友之间的“爱”贯穿其生命始终。如果说,“我”从爷爷、爸爸那里汲取爱的甘泉,是受爱者;那么,“我”对朋友和身边人则在撒播爱的种子,是施爱者。周忻逃出老鼠窝后并没有忘记仍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朋友们,最终他解救出了众伙伴,这一事件使得周忻这一形象不仅具有爱的气息更颇具几分英雄气质。主人公乐于助人乃至于牺牲自我的“爱”,使得这一孤独勇士在人生苦难中呈现出近乎“救世者”的神圣形象:“我”身无分文却将捡来的有用东西送给拥有生命尊严的乞丐;“我”孤独流浪却肩负起为孤女丁丁生存奔走的责任;“我”身处困境却乐于做流浪儿北川的保护神;“我”和鸽子之间的情感,文中描写得甚为动人,“我们对望着,彼此心领神会,心怀感激。”等等。周忻身处困境,不仅没有滋生出对世界的仇恨,反而对这个充满苦难的世界施与爱。

“我”逃离风镇后,流浪在大都市里,体验到了生活、人生的百味苦涩。当我的精神世界极度痛苦时,回忆的闸门便自然洞开,在爷爷和爸爸爱的抚慰下,心灵的疼痛悄然冰释。记得海德格尔说过:“只要仁爱之惠恩尚存,人将常川地以神性度测自身。只要此种度测出现,人将居诗意之本质诗化。”爱,具有对人生的诗化作用,“我”无论身处何境,心中装着爱,就能保持着对生活的兴趣和勇气,从而直面人生继续前行。

周忻回到风镇后,爸爸向他说明了其身世:一个女子生下了“我”,把“我”送给了爷爷,然后离去了。面对自己是弃婴这一事实,周忻不是悲痛欲绝,而是在瞬间领悟了爱的真谛,对于当年生下“我”却弃之而去的妈妈,周忻并没有萌生出恨意,反倒蓄着一种宽宥之爱:“我的妈妈,如果有爱,她一定很美丽。如果她没有,我们要把自己的,给她留着。……如果她是一棵麦苗,就让雪袍子把她盖上。”主人公对爱的理解,从本能的不自觉到理性的自觉,这体现了“我”在经历苦难之后的成长。主人公拥有了爱的理念和信仰后,在以后漫长人生中遭遇困境时,将能从容走下去。爱是生活的动力,爱是分离后再统一的心力。《雪袍子》以它的温情蕴藉着生命的韧性和力量,爱,能够使人生无往而不胜。

记得西美尔说过:“灵魂获救绝不仅仅指某种超越死亡的状态;而使之灵魂的终极追求获得满足,灵魂只有与自己极其上帝商定的完善得以实现。”[2]主人公对爱的终极意义之体验和实践,使人生摆脱了现实的钳制而被提升、拯救到一个理想化的境界,作品焕发出了人生“爱”和人性善的神性意义,作者所创造的世界呈现了一种诱人的魅力,一种通向神秘的、深处的丰盈的诗性美,或许,这正是创作的艺术魅力之所在。透过文本,可以感受到作家对人类和世界所具有的悲悯情怀,这也正是《雪袍子》富有人性美和诗性美的原因所在。

周忻身陷老鼠窝的日子里,金毛鼠在心灵和肉体上对他百般蹂躏。身陷魔窟,“我”梦见了杨老师:“杨老师还是穿那件有紫花的衣服,她真美,我一直都很爱她。”杨老师的美,体现了东方古典女性的特质,具有母性图腾的神圣美。可以这样理解,在杨老师身上寄托着主人公所缺失的母爱。在小说“众声齐唱”部分,周忻被误认为流氓而遭一群人狂追,在亡命徒般的奔逃中,他的精神陷入了极度紧张恐惧里。在逃命中,后来,周忻听到了杨老师所写的诗被大家唱响:“周忻同学回家吧,赵贵他好好的;周忻同学回家吧,你的作文得第一……”在人群里,周忻看到了美丽的杨老师边唱边向他挥手。这一切让“我”流泪并放声大哭,长期压抑的痛苦在瞬间释放。

周忻从老鼠窝里逃出来后游荡在城市里,流浪的生活使他的内心越来越孤独、失落,在心灵疼痛到陷入绝境时,“我”遇到了石头人,石头人英武、乐观、深沉的美温暖着“我”冰冷的心。当“我”内心极为凄凉时,就会去找石头人,通过和石头人交流,周忻理解到“人的孤独是很渺小的”,并鼓励自己应该克服孤独坚强起来。当周忻回到家乡后,经常想念石头人,石头人的美在主人公心里已定格为永恒。

音乐,在“我”生命里有着亲人般的温暖和美的内涵,它默默地抚摸着“我”孤独疼痛的灵魂,亦象征着主人公身处困境中对和谐自然的向往。周忻身陷老鼠窝,在黑夜里,会给小伙伴讲爸爸拉琴的往事:“爸爸会用提琴,叫所有人的名字,……当他拉琴的时候,我就要飘到窗外,飘到远处的树枝上,甚至飘到更远的松树林那边去”身处苦境,在爸爸琴声的抚慰下,心灵可以飞向美丽的地方。流浪在都市里,周忻喜欢上了一种人——在公园、车站、天桥和地铁通道唱歌的人。正由于此,周忻在地铁通道里遇到了热爱音乐的罗杰。在罗杰组织的音乐会上,“我”唱了“let it be”(《随它去吧》)这首歌,那一刻我释放了自己,歌声带走了流浪岁月长期积压在心的忧郁和焦虑。

叔本华认为:“从一切美得来的享受,艺术所提供的安慰……在一个异己的世界中遭遇到的寂寞、孤独是唯一的补偿。”对于身陷黑夜的人而言,美和艺术是疼痛、绝望灵魂的止疼药和软化剂。试想,这个世界如果没有美和艺术的存在,将变得何其坚硬和荒凉,灵魂的畸形和病态必将侵蚀人类的健康。《雪袍子》看似一部务“虚”之作,实则是贴近人心的温暖殷实之作。

爷爷去世了,爸爸南下打工远我而去,在风镇的日子,我的心境常是孤独、迷茫、失落的。周忻写了一篇作文——我有一个梦想,他梦想创建一所如世外桃园的学校并为之奉献一生,梦中有“总之,任何时候,不会有人觉得孤独”。现实处境陷于缺失状态,梦想可以寄托心灵。

周忻身陷老鼠窝,白天受苦,晚上做梦。他理解到梦对自己的意义:“梦,就是我们小孩子的神。我难过的时候,安慰我;我孤独的时候,带我去另外美丽的地方……我害怕的时候,请把爷爷和爸爸带来。……让周忻的字典里去掉‘害怕’、‘恐惧’以及类似的字眼。”几乎每晚都会做的梦,帮我度过了那段地狱般的生活。

在小说“众声齐唱”部分,周忻被众人追赶逃命中,脑子里总出现幻觉,觉到在那群追赶他的人中有自己所爱的人,并意识到:人在绝望时总会出现幻觉。逃命处于紧张、恐惧、焦虑中,“我”又做梦了,梦见了家乡学校的宁静、美丽,听到了杨老师为我写的诗被同学齐声合唱。梦,总是在主人公身陷苦境、困境、绝境时进入“我”的世界。

周忻的梦,是在现实世界之外创建一个理想世界,正如卡西尔在《人论》的结束语里宣称:“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可以被称之为不断自我解放的历程。……人都发现并证实一种新的力量——建设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理想’世界的力量。”[3]主人公通过梦所建立起来的理想世界,使身处荒原的“我”拥有内心的温暖、宁静、幸福。现实之苦,被梦之乐所消解。

小说中“梦”的大量出现,亦表达了作家西篱“自为”的人生哲学。“自为”意味着一种反抗和超越自身“沉沦”状态的自觉人生态度。文学是“生命的学问”,它要解决人生问题,人身上有一种要把世界诗化的动机,这一动机使得作家对生命拥有一种诗性关怀,使其能够正视、严肃地看待人生,追求人生的“上达”,而不是游戏人生使之失却“端重”意义。西篱写过作品《造梦女人》,可见作家对梦想人生的“自为”意识和精神追求;其小说《猫》充满着浓郁的迷幻色彩。梦,是通往作家生命秘密的一条幽径。

爱、美、梦是安顿灵魂、拯救人生的药方。身处荒原,人可以在心灵里建构出一个诗意乐园。诗意乐园是虚构的,但却是实有。实有之常存,人可泅过苦海,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二 “在路上”和“回归”的内在统一

《雪袍子》向我们揭示了一种人的存在状态:人离开故乡流浪在远方,内心却趋向故土,身体离家乡越远,心灵距家乡越近;物理层面上的流浪“在路上”是一种生命存在,心理层面的“回归”故乡是一种内在召唤,其统一于人的灵与肉。

主人公周忻逃离家乡后,便开始了孤独的流浪生涯。在旅途上,他不知道自己将走向哪里,对于他而言,惟一可以确认自身存在的就是不停地流浪。小说中“黑色爱丁堡”的存在,体现了乡下人在城里的流浪境遇,象征着现代人和人类丢失了精神家园而只能“在路上”的生存状况。我身为北方人来到南方打工求学,孤独的生命体验总觉自己如流浪狗游荡在这个陌生的城市,如我这般漂泊者以庞大群体存在于各个城市里。我想,这正是西篱创作《雪袍子》的时代现实意义之所在。

周忻流浪在大城市里,感受体验到的都市完全不同于乡下。在作家笔下,代表着现代文明的城市其内在精神呈现出焦虑的时代征候。

周忻眼中的都市人:“人们都朝着自己的目的和目标,迈步、奔跑,他们意识明确,忙忙碌碌,谁也不理谁。”忙碌和冷漠成为现代都市人的商标性符号。罗素作为现代文明的批判者,他说现代人一味追求外在功利而忽视了人内生命的丰盈和温软,这是极危险的。小说中忙碌的都市人,在“事业心”和各种欲望的激流冲击下,内心趋于焦虑浮躁,物质充裕而灵魂孤独。在现代社会里,能够恬然沉思和温柔爱人的心灵越来越稀少了,这是作家对现代都市人的冷眼一瞥以及对现代文明的冷峻而温情的批判。思维触角伸向小说这一内涵层面,我的灵魂为之一颤,既而觉得冷的可怕,自然陷入深深地思索之中。《雪袍子》点到了现代都市人的神经疼痛麻木精神痼疾处。